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7篇
  免费   1266篇
  国内免费   449篇
电工技术   2284篇
综合类   1344篇
化学工业   1057篇
金属工艺   198篇
机械仪表   437篇
建筑科学   327篇
矿业工程   277篇
能源动力   84篇
轻工业   6184篇
水利工程   95篇
石油天然气   101篇
武器工业   59篇
无线电   20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623篇
冶金工业   203篇
原子能技术   99篇
自动化技术   12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373篇
  2020年   414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437篇
  2015年   408篇
  2014年   776篇
  2013年   992篇
  2012年   1135篇
  2011年   1236篇
  2010年   811篇
  2009年   907篇
  2008年   758篇
  2007年   1182篇
  2006年   1132篇
  2005年   993篇
  2004年   747篇
  2003年   637篇
  2002年   591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LC谐振网络变换器是一种软开关变换器,能够降低损耗、实现高频化、提高效率,在通信电源、电池充电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LLC变换器为隔离型的谐振变换器,其中包含一个高频隔离变压器。在功率较大的场合中,隔离变压器设计困难,且漏感较大,导致损耗高,影响变换器性能;另一方面,隔离变压器由两个绕组组成,导致谐振变换器的体积较大,从而影响变换器的功率密度,若直接将其用于高频、高效的非隔离应用场合,不利于其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发挥。提出一种具有输入输出共地结构的非隔离型LLC谐振变换器,适用于光伏逆变器、LED恒流驱动等非隔离场合。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FTO)是气体绝缘变电站(GIS)中切换隔离开关时产生的特殊电磁暂态现象。VFTO会以传导和辐射方式影响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探究VFTO对二次设备的干扰特性,文中采用自制的二次侧干扰测量装置对某1 000 kV GIS的电压互感器(PT)二次侧共模干扰进行现场实测。接着,对比了5种时频分析方法的性能,采用其中性能较优的同步压缩小波变换(SWT)对实测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实测结果表明:PT二次侧的共模干扰电压峰峰值最高可达9.65 kV。微脉冲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7.8 MHz频率分量幅值高,且贯穿波形的始终,是PT二次侧干扰的主导频率分量。该分析结果可为GIS中二次设备的电磁抗扰度测试和电磁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连续帧之间数据关联的不确定性和所提取外观特征的鉴别力不足,多目标跟踪容易受目标外观变化、运动状态变化、相似目标以及目标消失再出现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出现轨迹ID变换的问题,从而限制基于轨迹分析的行为检测、姿态识别等研究的性能。为了提高数据关联的可靠性从而减少轨迹ID变换,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置信度的分层数据关联方式。同时,为了提高用于数据关联的外观特征的鉴别力,提出融合了过程层的特征提取网络。在公开的MOT16测试数据集上验证表明,该算法在保证跟踪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轨迹ID变换的次数,提高了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4.
柿漆作为天然染料,其染色织物具有防水防腐的优点。以赋予棉织物抗菌性和紫外防护性能为目的,采用柿漆对棉织物进行直接染色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棉织物的表观形态,PhabrOmeter织物手感评价测试仪测定织物风格,得到染色棉织物存在硬化问题;探究染色次数和染液浓度对棉织物K/S值、增重率和缩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染色工艺,测定染色棉织物的抗菌性能、接触角、紫外线防护性能、色牢度以及风格评价,分析柿漆染色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染色时间为15 min,柿漆稀释浓度为1∶4,染色次数为8次,染色棉织物色牢度良好,且具有较佳的疏水性能、抗菌性能和抗紫外性能,硬挺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酶对涤纶(PET)织物进行改性增强亲水性,然后用交联剂聚乙烯醇缩水甘油醚(PVAGE)将大豆蛋白接枝到织物表面,制备大豆蛋白接枝改性PET功能织物,并对织物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大豆蛋白接枝改性的优化工艺:大豆蛋白5%,PVAGE 1.5%,100℃,30 min。结构表征显示制备的大豆蛋白接枝改性PET功能织物纤维表面有一层均匀的大豆蛋白薄膜,改性PET纤维的N从0%增加到2.13%;织物纤维表面出现了氨基和酰胺基的吸收峰,进一步证明大豆蛋白已被成功接枝到PET纤维上。服用性能表明改性织物的亲水性和耐洗性较好,断裂强力显著增强,并很好地保持了原织物的柔软性,广泛应用于各类服装面料的制作。  相似文献   
6.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N2/CO2等温吸附方法,文中对黔北地区不同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特征进行表征,并且基于构造差异深入分析了其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能力。研究表明:相比于高陡构造区,低缓构造区孔径以双峰分布为主,并且发育较多的微裂隙有机质孔隙、与黏土矿物紧密结合的有机质孔隙以及粒间孔隙,而刚性矿物格架内的有机质微孔几乎不受构造条件影响,其发育特征仅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改变。低缓构造区微孔、中孔、大孔的体积均大于高陡构造区,表明低缓构造区具有更大的孔隙空间和游离气储存能力。另外,甲烷等温吸附实验表明,构造差异对甲烷吸附能力无显著影响,有机质丰度和保存条件是储层高产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纯棉织物采用柠檬酸(CA)/丁烷四羧酸(BTCA)/木糖醇免烫整理剂进行免烫整理,探讨柠檬酸质量浓度、丁烷四羧酸质量浓度、木糖醇质量浓度、焙烘时间和焙烘温度对免烫效果的影响,并测试免烫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白度和强力。结果表明:免烫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与丁烷四羧酸或柠檬酸单独作用于棉织物相当,断裂强力优于两者单独作用。优化免烫整理工艺为:柠檬酸质量浓度60 g/L、丁烷四羧酸质量浓度40 g/L、木糖醇质量浓度17.5 g/L、焙烘温度170℃、焙烘时间3 min。整理后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可达267°,白度为54.5,断裂强力为248 N。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同密度的纬编针织物组织结合形成的织物成品变形明显、成品效果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密度非均匀分布的纬编针织物的变形预测及仿真方法。基于织物中不同密度成员织物组织的具体分布情况,提出了对应的织物弹簧-质点模型的初始状态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质点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力学微分方程,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力学微分方程得到质点位置;基于二维Peirce线圈模型建立NURBS线圈模型,并确定曲线控制顶点和织物圈距、圈高的关系,进一步建立质点-控制点关联式;将质点受力偏移后的位置代入质点-控制点关联式,实现带有曲线线圈形态的密度非均匀分布的纬编针织物变形模拟;将织物仿真图与真实针织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织物设计的效率及多样性,文章从“再设计”的角度梳理“织物-织物”的设计流程,重点整理织物图案形状及颜色主题的主要提取方法。大部分提取研究主要利用织物图像底层视觉特征中的形状及颜色特征,其中针对图案形状的提取,大多采用边缘检测、阈值、聚类、区域及其他特定理论对图案轮廓或整体区域进行分割;针对颜色主题的提取,则通过聚类、中位切分及八叉树等颜色量化方法建立和谐的配色规律,两个方向的提取算法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图像实例对不同提取方法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单一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多特征、多算法融合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提取的精度和效率。最后对织物再设计流程的完善及其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李宽绪 《染整技术》2022,44(1):37-40
弹性针织物染整加工时,布面色花是常见的疵病,也是染整工厂必须要解决的生产异常。锦/氨弹性针织物染色不匀的原因主要有:工艺不合理、助剂用量异常、机器故障、操作异常、染料配伍性不合理等。弹性针织物染色过程中,酸性染料的搭配很关键,染料的上染速率不一致是染色不匀的主要原因。探讨锦/氨弹性针织物酸性染料染色工艺,制定特殊的升温曲线改善因酸性染料配伍性差导致的色花。色花产生的原因较多,升温曲线只是一个方面,针对特殊的染料搭配组合,设计合适的升温曲线有利于织物的匀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