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水利工程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波浪要素的观测及分析对港口码头设计、航道建设、围垦工程等都尤为重要。为研究台州东部新区临时航道疏浚工程对周边涉水工程的影响,采用SZF型波浪浮标,在工程海域进行为期一年的波浪观测,并对实测的波浪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州湾全年以东北向波浪居多,东向浪最大,可高达5 m。波高主要集中在0.5 m~1.0 m范围,波周期集中在3.0 s~4.0 s范围。春季浪向分散,夏季浪向集中在S向,秋冬季浪向相似,N为主波向。受台风影响,夏秋季有大浪出现。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水位预警工作的需要,利用ArcGIS Server技术,设计和开发了水位预警系统。结合水文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分析了数据的传输、处理等过程,实现了地图操作、属性查询、水位预警、应急预案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马迹山港区是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国际物流岛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马迹山港区的潮汐、潮流特征,对港区开发与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2年7-8月开展了马迹山港区综合水文测验,获取了潮位和潮流资料.采用潮汐调和分析法获取了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结果显示港区潮汐归属为正规半日潮类型,但“日不等现象”较为显著;分析了港区实测潮流的分布特征,采用潮流调和方法计算各主要分潮流的调和常数,结果显示港区潮流归属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类型.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钱塘江流域概况和多普勒剖面流速流向仪(ADP)的原理及其在钱塘江流域流速测量中的应用。测量采用浮船抛点、双锚固定方式,成功获取了钱塘江流域的实测资料,对钱塘江流域上的防汛抢险及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同时也对ADP在复杂流况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卡尔曼滤波模型在水深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水深数据采集中由波浪效应、船速效应、测深仪换能器动态吃水等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提出了适合于水深观测数据的卡尔曼滤波模型,结合野外采集的水深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践验证了卡尔曼滤波方法能有效地控制水深粗差和假水深。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H-ADCP)原理及工作特点,结合北渡水文站水文特征和监测需求,开展流量自动监测站的设计工作,论证在北渡水文站建立流量自动监测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浙江沿海及长江口31个潮位站同步潮位数据分析比较可知,浙江沿海各站的潮汐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和明显的规律,即在半个月的潮汐周期中出现1次大潮和1次小潮,而在1个太阴日中,出现2次高潮和低潮,潮汐变化过程呈现出半日潮特征。在河口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且由河口口门向上游历时差逐渐增大;在近岸浅海区,长江口至浙中沿海的大目涂站,表现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向南至浙中沿海的东矶岛、大陈岛站涨落潮历时基本相等;总的来说浙南沿海松门、披山岛、坎门、洞头站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而南麂岛、琵琶门和霞关站又以落潮历时略长于涨潮历时为特点。在近岸浅海区,潮差分布从长江口往南到霞关总的趋势由北向南增大。在河口区,最高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由河口向上游逐渐增大;在近岸浅海区,最高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由北向南增大,最低潮位和平均低潮位的分布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高峰电力负荷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采用车网互联(V2G)模式,通过电动车集群晚间低谷充电,白天停驶时反馈给电网以支持高峰电力负荷,有利于城市电网削峰填谷,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带有30 kW·h动力电池的电动车集群集中放电来支持上海地区12 h的800 MW高峰电力为例,通过V2G模式中成本和收益的经济核算,发现电动车主和电网企业都能从V2G模式中受益。与风能、太阳能一样,V2G模式是一种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澄浪堰水文站由于重建原因,拆除原有缆道测流系统之后安装了岸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rgonaut-SL)和实时流量测报系统。针对澄浪堰水文站SL低潮流量测不到的情况进行插补,并通过SL与走航式ADCP的比测,率定了SL测得流速与走航式ADCP测得的断面平均流速的相关关系,从而推算出测流大断面的流量。  相似文献   
10.
以发生于黄海的一次溢油事件为例,基于2007年10月11日的欧洲环境卫星ENVISAT ASAR图像,首先通过先验知识和其他多源卫星数据对海面溢油事件的发生进行验证,[JP2]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该图像进行分割,提取出溢油发生时间、形状、面积、周长、位置等信息,最后结合油膜形状、风场资料等信息初步估计油膜的可能成因和最小存在时间。从SAR图像得到的溢油信息与水动力数值模型以及溢油扩散模型相结合可以预测溢油扩散轨迹,为海洋灾害应急部门提供必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