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8篇
化学工业   3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漏泄信道的分析、论证了利用漏泄信道进行语音数据综合传输的可行性。通过对现有通信系统的分析,讨论了现有通信系统用于数据传输的限制,为了实现话音数据综合传输。满足矿井日益增长的信息传输的需要,提高语音和数据传输质量,必须实现话音和数据的全数字式传输,建立漏泄高速数字传输链路。文中还提出影响漏泄数据传输特性的几个因素,并就工作频率、数码率及信道带宽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县调自动化系统主站端的组网结构以及网络形式,分析了以太网的硬件安全性以及主站端组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以磷酸为活化剂的磷酸法化学活性炭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特点,探讨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的主要理论与关键技术;阐明磷酸法较氯化锌法的明显优势,证实磷酸法板炉生产活性炭的可行性和污染轻,取代氯化锌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甄岩  李祥珍 《数字通信》2010,37(5):31-33
0引言 随着人们对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自由通信的渴望不断增加,近几年来无线网络通信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配有无线接口的便携机或个人数字助理来实现移动中的通信。移动通信大多需要有线基础设施的支持才能实现,例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要有基站的支持;无线局域网一般也工作在有AP接入点和有线骨干网的模式下。  相似文献   
5.
借助物联网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和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了充分的作用,我国的智能电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自动化基础,从主网的能量管理系统到自动化系统再到装置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未来智能电网应用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介孔二氧化硅掺杂染料后在传感器、荧光探针、药物输送、以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特别是激光材料耐光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以介孔二氧化硅为主体掺杂荧光染料罗丹明B的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染料在介孔二氧化硅中的形成机理、聚集状态以及影响规律。最后,对罗丹明B染料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RTU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和遥调遥控命令的接收及发送工作,作用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RTU不论是在系统结构上、还是在整体性能指标及信息规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RTU从十几年前的以点对点为主的、由分立元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运动装置发展成为今天的功能分布的、模块化的多功能微机远动装置,信息规约也由单一的CDT规约发展成为CDT和POLLING等各种规约同时并存的格局。RTU技术的发展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代化和高效运行提供…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一种利用扩频通信系统作为传输信道的变电站图像传输系统的原理及其组成。鉴于良好的信道条件,利用扩频信道传输电站的远程图像可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电力线高速数据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及应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分析了PLC系统电磁辐射的机理,根据典型的PLC系统电磁辐射测试结果探讨了CISPR22、FCC Part15、NB30、MPTl557的适应性。给出了PLC系统实际应用性能的测试结果。最后针对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包括运行稳定性、电磁兼客性等PLC系统的多方面应用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配电网载波通信耦合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耦合装置对载波信号在配电网中的传输至关重要,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耦合方式是实现电力线通信的关键。由于中低压配电网结构和信道特性不同于高压输电线路,因此传统的高压输电线路载波通信的耦合技术和耦合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低压配电网。文章在简要介绍配电网网络结构和信道特性的基础上,重点对电容、电感2种耦合技术的信号注入方式做了深入分析,并对这2种耦合方式在配电网载波通信中不同的应用环境和实际效果做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