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0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镀镍以往一直用以装饰,为了提高镍一铬体系的防护性能,国外研究和开发了多层镍仿护体系,1952年C. N. Isackson(B.P684434)、1953年J. F. Vogt等人(U。S.P2635075)分别得到了有关双层镍(无硫的半亮镍和含硫的光亮镍)的专利;三层镀镍(半光亮镍-高硫镍-光亮镍)的第一个专利是H. Brown在1962年提出的(U.S.P3090733)。这种多层镍属于阳极牺牲型体系(横向腐蚀),当各层镍之间由于含硫量高低而产生足够的电位差(例如半光亮镍和亮镍间应大于125mV)的情况下,防护能力大大增加,这几种镀层组合的抗蚀性比较见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和增加酸性无氰镀锌液的锌镀层的光亮性、光泽及分散能力,某种芳香族羰基化合物被广泛用作光亮剂.这些光亮剂提供相当令人满意的锌镀层,但是镀层在低电流密度区趋于暗淡无光,同时光亮剂在中等酸性镀锌电解液中溶解度有限.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和增加酸性无氰镀锌液的锌镀层的光亮性、光泽及分散能力,某种芳香族羰基化合物被广泛用作光亮剂。这些光亮剂提供相当令人满意的锌镀层,但是镀层在低电流密度区趋于暗淡无  相似文献   
4.
5.
银镀层的变色及TX防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前言镀银层具有光亮白色的外观和良好导电性、可焊性以及较低的接触电阻,故而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电气元件上,尤其是电器的导电和接触部分,多数覆有银层,但遗憾的是镀银层在大气中很快受硫化等作用而变色,损害了上述它能被利用的这些特性,以至低压电器就因这个变色问题,而使其电气性能上带来不应有的影响。通过对国内有关单位的调查研究和国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美国发明的在金属表面沉积一层二氧化硅吸附层而使金属产生抗腐蚀和抗化学侵蚀性能的方法.抗蚀性能的获得依赖于由二氧化硅胶体分散液、水溶性糖浆(如赤糖糊)、一种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如肥皂)组成的酸性防护液(pH为5左右).通过使极易分散的小于200目的二氧化硅微粒和水接触,使二氧化  相似文献   
7.
缎状镍是封闭镍镀层的一种。一般的封闭镍作为普通的防护装饰组合镀层要求有平整、光亮的外观,而缎状镍的外表则是平滑、半朦胧的消光表面。缎状镍的表面不仅在装饰性能方面别具一格,而且具有封闭镍的各种优点,因此广泛地用于摄影机、计算机、打字机等各种物件的表面防护装饰。最早使用的缎状镍电镀工艺是将一些无机不溶性微粒加入普通的镀镍电解液,通过空气搅拌使微粒悬浮在镀液中并和镍一起沉积在被镀表面上。应用这种工艺得到的镀层必须进行清理以除去表面未和镍粘接的微粒,其次由于搅拌不可能非常均匀,所以缎纹不均匀,美感不强,而且还可能残存指纹。  相似文献   
8.
高防护性能的代镉镀层——锌镍合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铁是人类最常用的金属,它极易受到腐蚀,尤其是在含二氧化硫和氯化物的大气中,腐蚀速度更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腐蚀而损失的钢铁相当于世界钢铁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钢铁表面镀锌和镉是最常用的防护措施,这两种镀层一般作为钢铁基体的阳极防护层才是真正有效的. 大家知道,镀锌层在污染轻微或者含二氧化硫的大气中具有较高的抗腐蚀能力,因  相似文献   
9.
光亮镍铁工艺的创始人Dick Clauss和Robert Tremmel被授予美国金属学会1973年“表面涂饰奖”,奖状中赞扬这个工艺是“十年中最显著的发展”。光亮镍铁合金工艺不仅降低了成本(以铁代镍),而且镀层有良好的光亮性、整平性,卓越的均匀度和优良的套铬性能。光亮镍铁合金可以用滚镀或挂镀方式镀复在钢铁、黄铜、铝、锌合金及塑料基体上。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镀锡工艺是碱性锡酸盐镀锡。这种工艺有不少弊病,如四价锡放电耗能大,镀层表面质量差、阳极电流密度控制要求高等等。因此,国外研究了不少二价锡电镀工艺,一般分为强酸性简单盐工艺和非强酸性络合物工艺两类。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用金、银等贵金属的数量日益增加,贵金属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货源紧张,因而就刺激了贵金属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