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用界面力学理论计算了不同形状的含铅/无铅焊锡接点界面应力奇异性指数,建立了焊锡接点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线弹性、弹塑性和Johnson-cook材料模型的界面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焊锡接点接触角的增加,界面应力奇异性增强;Sn37Pb/Cu界面比Sn3.5Ag/Cu和Sn3.0Ag0.5Cu/Cu界面的应力奇异性明显;弹塑性变形和应变率效应降低界面应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次声网络的信号传输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32位ARM系列的微处理器S3C2410X与串行A/ D转换器TLC2400,利用Linux操作系统内嵌的TCP/IP网络协议构成一个次声波采集与网络传输系统,并对系统的结构原理、主要外围接口和系统软件设计框架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3.
采用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网站提供的电离层垂直全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aron content,记为VTEC),分析研究了1998—2006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M_s≥6.0的地震.采用统计处理的方法,讨论了地震前后15d内电离层全电子含量的变化,分别对震中上空电离层全部TEC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低压锅炉给水中,防垢用的炉内化学试剂通常是碱性药剂、磷酸盐或配以栲胶。近年来,国内有的单位试用腐植酸钠代替栲胶,获得良好效果。关于腐植酸钠作为防垢剂,早期KyxapeHko曾报导了用于半工业性试验的消息,后来冈本和大藏研究了包括腐植酸在内的三种单一组份药剂抑制CaCO_3析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的早期预测及临震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引发10~23.6 m的大海啸,造成核电站泄漏,损失惨重.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早在2008年7月25日,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根据5种异常信号作出"关于日本大地震及海啸预测".实际发生的地震正好在预测的区域范围之内,而且确实发生了高达10 m的破坏性海啸.并且在这次大地震前,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还记录到5种前兆异常信号.这表明一个7级以上的地震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往往在震前几年就会出现前兆异常信息,尤其在震前几天还会陆续出现临震前兆异常,抓住这些信息对实现地震的预测预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翁氏发震时间公式产生的过程和震例.经过多年对翁化发震时间公式的使用,根据干支理论对其进行修订.指出修订后的公式适合计算7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及其在中国的适用地区.根据统计,修订后公式计算的发震时间与实际地震发生的时间误差在3 d以内的占42.9%。  相似文献   
7.
腐植酸钠作为防垢剂,早期库哈连科曾报道了用于半工业性试验的消息。后来冈本和大藏研究了包括腐植酸钠在内的三组份复合药剂抑制CaCO_3析出的影响。而对于包括腐植酸钠(以下简称腐钠)在内的二元组份作防垢剂的试验则未见报导。我们对包括腐钠在内的二元和三元组份的防垢作用进行了研究。洛阳地区与我们协作用配有腐钠的防垢剂于机车锅炉防垢,处理中硬度水效果良好;我们与北京喷漆总厂  相似文献   
8.
秦飞  安彤  仲伟旭  刘程艳 《焊接学报》2013,34(1):25-28,32
研究Sn3.0Ag0.5Cu/Cu界面处的IMC在150℃下等温时效的生长情况,时效时间分别为100,300,500,1000 h.拟合出IMC的厚度与时效时间的关系,采用纳米压痕仪进行纳米压痕试验,发现Cu6 Sn5与Cu3 Sn的变形机制不同.Cu6Sn5为非连续性塑性变形,表现为压痕过程中的锯齿流变;Cu3 Sn的压痕曲线比较平滑.随Cu6Sn5厚度的增加,Cu6 Sn5的弹性模量和硬度没有太大变化.对时效100,500 h后的Sn3.0Ag0.5Cu/Cu界面处的过渡区进行纳米压痕试验,发现Cu,Cu3Sn,Cu6 Sn5和Sn3.0Ag0.5Cu的硬度大小顺序为Cu6 Sn5> Cu3 Sn> Cu> Sn3.0Ag0.5Cu.  相似文献   
9.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地震目录,2002—2008年全球共发生了92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78次震前接收到了次声波异常信号,占84.8%.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幅值均超过1 000 mV,次声异常信号的频率在10-3 Hz量级.异常信号结束后9 d内发震的有45次,占57.7%.本文以这92个地震为统计对象,讨论了震级M、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D与次声波异常信号最大幅值Um的关系.结果表明,次声波异常信号与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Um与M、D呈现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