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导师制为核心,在总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后,提出了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并健全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2008年奥运会交通紧急事件管理系统(EMS)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保障北京奥运交通系统可靠性为目的,结合奥运交通紧急事件管理系统规划研究了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开发方法.从组织机构、道路、人员、车辆等角度研究了建设奥运交通紧急事件管理系统的基础条件.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开发软件TurboArchitecture,按照识别用户服务、确定智能交通系统要素和确定功能模块的步骤开发了奥运紧急事件管理系统的体系框架.制订了交通阻塞、轻微交通事故、严重交通事故和奥运专用车辆故障等紧急事件的处理预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实现合理有效的描述性选择试验设计,总结了不同试验类型(不标号试验和标号试验)的优缺点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设计和有效设计)的适用范围,以通勤者出行路径和出发时间联合选择为例,利用R软件针对多项logit模型,进行正交主效应试验设计.基于得到的标号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和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估计结果统计性显著.  相似文献   
4.
ITS需求的模糊聚类分析及VBA语言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S需求分析是ITS规划的基本步骤之一。该文分析了该步骤的常见问题,在其分析过程中应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并且编制了相应的VBA辅助计算程序。以奥运ITS规划课题中先进交通管理领域的ITS需求分析为例,验证了模糊聚类方法以及相应计算程序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元素组合规划快速公交系统,能反映不同的公交服务水平和资金投入.结合国内城市公交需求特点,以缩短乘客全程等待时间和确定合理车队规模为出发点,提出了基于成本-效益优化的BRT规划方案优选模型及算法,为大城市BRT规划方案比选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导师制为核心,在总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后,提出了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并健全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情景模拟方法为被试营造了应急疏散的驾驶环境,以主观量表、心电仪等实验心理学手段从主观和客观2方面对所营造的应急疏散驾驶环境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对驾驶模拟舱采集的数据使用灰色综合关联度进行关联分析,以后车加速度为参考序列,以被试车车速、前车车速、两车速度差、车头间距、前车加速度为比较序列计算其关联系数,最终选择前车加速度、两车速度差、前车车速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设计BP神经网络的结构,网络输出为被试车加速度.利用实测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模型仿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突发事件疏散路径动态路段行程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奥运会突发事件疏散路径动态路段行驶时间模型,在对现有路阻函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疏散车流特点与车流波动理论适用条件的匹配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由上游的非拥挤部分路段的行驶时间和下游交叉口排队部分的行程时间构成的,基于车流波动理论的动态路段行程时间模型,并应用实例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9.
基于Link-node仿真的北京奥运应急交通疏散预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奥运交通需求的预测,制定了奥运高峰日应急交通疏散预案,提出了基于link-node的路网仿真及疏散时间算法模型,根据现场调查数据和奥运交通规划搭建了奥林匹克中心应急疏散仿真路网,并对奥运高峰日疏散预案进行了仿真,得到总疏散时间、可能拥堵路段、疏散交通量、疏散行程时间及其他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快速公交车辆进出停靠站的延误时间,利用人工调查法和视频采集法采集济南市BRT-1号线的数据,建立了车辆进、出站延误时间和车辆停靠时间模型,并对进出停靠站延误时间进行推导.计算结果表明:乘客人均上车时间和人均下车时间并不相等,乘客人均上车时间大于乘客人均下车时间;车内乘客密度对乘客上车时间和停靠时间有正相关影响,对乘客下车时间没有影响;如果没有乘客上下车,车辆进出停靠站平均延误时间最小为12.5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