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建筑科学   2篇
水利工程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不同预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预氧化剂对藻细胞的处理效果及其机理,在高锰酸钾灭活藻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次氯酸钠与臭氧对铜绿微囊藻进行灭活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和臭氧对藻类的灭活反应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次氯酸钠较易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萎缩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对藻细胞的灭活动力学常数为(220±3)L·mol-1·s-1,不同初始次氯酸钠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臭氧对于铜绿微囊藻细胞有极强的氧化作用,细胞灭活速率常数达(2 655±15)L·mol-1·s-1,能迅速引起藻细胞破裂及胞内代谢有机质的释放,不同初始臭氧浓度对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3种氧化剂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灭活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臭氧与次氯酸钠在氧化过程中比高锰酸钾更易引起藻细胞破裂及IOM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蓝藻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藻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遗传和致癌毒性.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及其去除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各个技术的去除效能,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囊藻毒素去除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处理与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源污染的加剧,饮用水水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污染源水处理技术成为供水领域的热点。活性炭是饮用水浓度处理的常规方法。本文简述了微污染源水现状及活性炭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针对太湖水质,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臭氧-混凝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臭氧(O3)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和停留时间为影响因子,CODMn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和运行成本为目标响应,利用Box-Benhnkendesign(BBD)进行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研究各自变量间的单独与交互作用及对响应值的影响.根据拟合的线性二次回归方程得到臭氧-混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硫酸铝作混凝剂时,O3投加量0.9 mg/L,混凝剂投加量35mg/L,接触时间17 min;以聚合氯化铝作混凝剂时,O3投加量0.9 mg/L,混凝剂投加量24 mg/L,接触时间17 min.该条件下可使臭氧-混凝过程中CODMn和浊度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同时运行成本费用最低.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以粉末活性炭(PAC)为处理介质,采用静态吸附试验和模拟静态吸附试验,优选适合长江原水的粉末活性炭炭种、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工艺,进而探讨粉末活性炭处理长江微污染原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调焦机构是大型光电跟踪设备和变焦距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焦精度直接影响整个跟踪控制系统的性能.目前调焦机构大多采用光栅尺作为位移的采集和反馈单元来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其主要缺陷是体积大、温度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对温度要求高的工作环境.设计了一种由电感式直线位移传感器、DSP & FPGA调焦控制板卡、步进电机以及电动平移台组成的宽温调焦机构.详细介绍了系统整体架构、各个单元的硬件实现以及软件操作流程,系统性能参数分析和调焦实验结果表明设计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动态创新客服服务模式,以便尽快地迎合新时代发展趋势,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精细化设计在线电力智慧客服系统,一定程度上强化客服部门业务处理能力,解决用户投诉多、人工客服成本高等问题.首先介绍人工智能发展进程,然后分析智慧客服系统运用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探究人工智能基础上在线电力智慧客服系统设计策略,旨在为智慧客服系统设计人员提供新思路,真正加快电力企业智能化步伐,使客服服务水平提升到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控制饮用水原水中藻类、藻毒素的水厂处理工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国内外对原水中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方法,其中对藻类及其胞内藻毒素的去除主要有预过滤、强化混凝、气浮等技术,对细胞外溶解性藻毒素的去除主要有生物预处理、活性炭吸附、膜过滤、臭氧及紫外线等高级氧化工艺。通过分析这些工艺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优化组合方案并展望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