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9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使用间歇式超临界水反应器,以氧化钙作为催化剂和CO_2化学固定剂,详细考察了Ca/C摩尔比、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压力等条件对泥炭在超临界水中转化制氢的影响。在873 K,Ca/C比为0.61时,CO_2几乎被完全固定,在气相产物中只有氢气、甲烷和低碳烃,碳转化率由未添加CaO时的66.6%提高到82.4%,氢气的产率由2.2 mmol·g~(-1)提高到6.9 mmol·g~(-1)。当反应温度由773 K提高到923 K时,泥炭的裂解反应加剧,气体产物的收率由5.5 mmol·g~(-1)提高到19.5 mmol·g~(-1),但是氢气所占比例由55.4%下降到34.8%。与温度相比,压力和在终温停留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煤催化气化制合成天然气技术为研究背景,内径0.2 m,高6 m,处理量为0.5 t/d的流化床气化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煤催化气化流化床气化炉的数学模型。将气化炉简化为3个区域:分布板区、气泡区和自由段区,基于稳态一维模型,考虑了加压下流体力学性质(最小流化速度、射流高度和直径、气泡直径和速度以及床层膨胀比),质量和热量传递,以及催化气化反应动力学(煤焦燃烧、水蒸气气化、变换和甲烷化)等因素对气化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射流管引入氧气后,颗粒温度迅速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缓;氢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随着床高近似线性增加,但一氧化碳和甲烷随床高增加缓慢;3.1 MPa时最大气泡直径约为0.11 m,气化炉内不会发生节涌现象。计算床温和气体组成与实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以烟煤和高粱秸秆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压力3.5MPa及温度700℃条件下制焦方式、煤/生物质混合比和气固接触时间对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制取富甲烷气体过程中水蒸气气化反应和甲烷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水蒸气气化反应,煤焦和生物质焦共气化时不能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于甲烷化反应,高粱秸秆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高于煤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当对高粱秸秆水洗后,高粱秸秆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降低至与煤焦的甲烷化反应活性相当,分析表明,水洗后高粱秸秆焦碱金属钾的含量显著降低,说明高粱秸秆焦中碱金属钾的存在是高粱秸秆焦甲烷化反应活性较高的主要原因.增加气固接触时间,有利于提高甲烷产率.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油化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聚乙烯热解和超临界水中聚乙烯热解工艺的比较出发,综述了超临界水中水密度、反应气氛对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油化的影响及超临界状态下水分子在聚乙烯分解反应过程中的供氢、供氧途径和聚乙烯的相行为;考察了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反应的机理与反应模型;介绍了东北电力与三菱重工合作开发的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油化的小试、中试和示范试验开发过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循环流化床煤燃烧/热解多联供工艺中循环热灰的密相输送特性,在实验室建立的密相气力输送装置上分别考察了发料罐内的压力、总松动气量以及特殊位置处的松动气量等对输送固气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料罐内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固气比随着总松动气量的增加而增大;发料罐内压力的增加也有利于固气比的增大;在发料罐内的压力及总松动气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特殊位置1处松动气量的增加,固气比也随之增大。该密相气力输送方式基本可以满足CFB煤燃烧/热解多联供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与煤混合颗粒流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 D1 1 5 mm× 1 0 0 0 mm有机玻璃制成的圆柱型流化床中 ,对玉米秆、稻秆、煤及其混合物的流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单一生物质颗粒不能形成良好的流化状态 ,而加入一定量煤构成生物质和煤二组分混合颗粒可以实现稳定流化 .当生物质和煤混合颗粒中生物质的质量分率小于 5 0 %时 ,可以达到很好的流化状态 ,生物质和煤二组分混合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随生物质质量分率的增加而减小 .  相似文献   
7.
煤加氢气化制天然气技术具有工艺路径短、热效率高等优点,其应用基础研究备受关注。但煤中存在部分致密的芳香碳结构,加氢反应性较差,即使在苛刻的反应条件下(~1 000℃、~7 MPa H_2),仍难以转化。通过引入催化剂,进行煤催化加氢气化可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煤的碳转化率和CH_4收率的同步提高。论述了碱金属(K、Na等)、碱土金属(Ca)和过渡金属(Fe、Co、Ni等)催化剂对模型碳加氢气化的催化作用原理。探讨了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和碳结构对C-H_2催化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适用于原煤催化加氢气化的最佳催化剂及工艺条件,并从CH_4和轻质液体焦油等产物生成规律、煤中碳结构随着反应进行的衍变过程等角度,讨论了催化剂分别对煤加氢热解和热解半焦加氢气化的催化作用行为。提出了煤催化加氢气化联产CH_4和轻质液体焦油技术从基础走向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建议。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与碱土金属组成的二元催化剂(Fe/Co/Ni-Ca)对煤加氢气化的活性较高。过渡金属元素在反应过程中主要提供C-H_2反应所需的活性氢,并削弱C—C键的键能;碱土金属元素Ca主要促进Fe/Co/Ni的分散,防止其发生硫中毒失活,并增强Fe/Co/Ni与碳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升高一方面为化学键断裂过程提供了更高能量,加速C-H_2反应,另一方面促进催化剂在煤结构中扩散,提升催化剂的供氢和断键效率。升高压力促进了活性氢的供应,同时CH_4浓度得到稀释,反应向生成CH_4的方向移动。以5%Co-1%Ca为催化剂,在850℃、3 MPa H_2反应条件下,30 min内可同时达到90.0%的碳转化率和77.3%的CH_4收率。Co-Ca催化剂在煤加氢热解过程中具有催化解聚和催化加氢的作用,提高焦油和CH_4收率,同时催化剂在煤加氢热解过程中对煤结构产生催化活化作用,使得生成的半焦具有较高的气化活性。煤催化加氢气化的机理研究目前仍处于推测阶段,另外,该技术气化剂、煤种的适应性,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焦与煤焦及煤灰的流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φ 115 mm×1 000 mm有机玻璃制成的圆柱型流化床中,对生物质焦、煤焦、煤灰及其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生物质焦颗粒不能正常流化,煤焦和煤灰颗粒可以很好地流化.当煤焦和生物质焦混合颗粒中生物质焦颗粒的质量百分比小于33%时,两者混合颗粒可以达到较好的流化状态,煤焦和生物质焦双组分混合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随生物质焦质量百分比的增加而减小.生物质焦和煤焦的混合体系中添加煤灰,流化质量可进一步提高,生物质焦、煤焦和煤灰三组分混合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随着煤灰质量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大.双组分和三组分混合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和经验公式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在循环流化床煤燃烧/热解双反应器冷态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布风板为圆弧形的U型返料阀的返料特性,分别考察了单风、双风调节以及水平孔口开度等对系统循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流化风对循环量的影响较小,而松动风对循环量的调节幅度比较大;水平孔口开度只有在松动风量较大时对循环量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合适的水平孔口开度与输送风量的大小相对应;利用圆弧形布风板和气量调节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消除阀体内的流化"死区".  相似文献   
10.
以高灰熔点煤和含钾催化剂的灰渣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加压固定床反应器中K2CO3催化半焦水蒸气气化的反应性和灰渣中钾催化剂的回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煤中添加K2CO3能够促进碳的转化,随着K2CO3负载量和气化温度的增加,碳转化率增大,CH4收率增加。在3.5 MPa和800℃下,K2CO3负载量为15%时,碳转化率达到96.1%,CH4收率达到0.24 m3·(kg C)-1。灰渣中钾催化剂的回收率随碳转化率的增加先升高后减小,这与催化剂在灰渣中的存在方式有关。通过优化水洗和消解条件,高碳转化率下灰渣中的钾催化剂的总回收率高达9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