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结构残余应力分布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残余应力在钢材或钢构件中的存在虽然很早就已发现,但有目的地大规模地对其测定,比较深入地研究它对压杆承载力的影响,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至于将残余应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设计、施工实践中去,主要是七十年代实现的。本文除对残余应力的产生和量测做一般性介绍外,将着重叙述热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压弯构件在各种受荷失稳模式下极限荷载分析的统一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在每种失稳模式下都和有关实验结果(包括本文作者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证实了本文程序的极好的可靠性。利用本文程序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系列计算,分析了初始缺陷对压弯构件(尤其是对双向偏压构件)极限荷载的影响特性。  相似文献   
3.
初始缺陷对钢压弯构件稳定极限荷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火焰切割再进行刨边的由三块140mm×8mm板焊接成的工形柱,在轴心荷载和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测定了残余应力,进行了拉伸试件和短柱试验,并对不同长细比和不同偏心距的中、长柱进行了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试验。对轴心受压柱按切线模量理论和极限承载能力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偏心受压柱按极限承载能力理论进行了计算,并都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建议的轴心受压柱曲线同时给出解析表达式,对建议的偏心受压柱的ε-(σ_cr/σ_y)-λ曲线则给出等效的相关公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6根H型截面试件进行了双向偏心受压弯扭屈曲试验研究。利用影响系数矩阵法编制了考虑初始变形、残余应力以及柱端翘曲条件影响的理论计算程序,分析了初始变形等因素对双向偏心受压柱性能的影响,并对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中压弯构件稳定设计公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说明了影响系数矩阵本质上即为牛顿-拉夫逊(Newton-Raphson)迭代法中的切线刚度矩阵。在文献[2][3]的基础上,研究了非比例加载条件下压弯构件的极限承载力以考察加载途径的影响。最后,还讨论了加载途径对钢结构规范(GBJ 17-88)中压弯构件稳定设计公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钢结构构件中产生残余应力,是由于热轧之后不均匀的冷却,或制造过程中焊接、火焰切割、校正调直或反弯等因素造成的。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热轧和焊接(包括火焰切割)产生的残余应力,并且主要是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纵向残余应力。图1表示几种截面的残余应力的分布和大小。热轧型  相似文献   
8.
<正> 残余应力对构件的静力强度、屈曲强度、疲劳强度、脆性断裂、应力腐蚀以及钢材硬度等都有明显影响。本文将着重介绍残余应力对钢压杆屈曲强度的影响及有关问题。一、残余应力降低钢压杆的承载力残余应力使压杆的屈曲强度降低,对轴心受压杆件的影响最大,当长细比在70~90之间,屈曲强度降低最多。就工形截面而言,  相似文献   
9.
<正> 继1990年中国钢结构协会改选换届理事会之后,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理事会于1991年5月下旬亦进行了换届。现将第二届理事会两年来的工作做一简单汇报: 1 组织建设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现有团体会员47个,换届后选出了理事53人,组成了第二届理事会,人数与第一届理事会相当,仍包括了不同行业中的钢结构设计、制造、施工、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专家,体现了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会组建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结构五十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合介绍新中国建国 50年来钢结构的发展情况,包括房屋、桥梁、塔桅、管道储罐、压力容器以及水工等部门,列举了重要的钢结构工程。特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房屋钢结构以其优越的结构性能和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国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