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大量岩芯、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储层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中次生孔隙(“甜点”)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岩屑质长石砂岩构成,在埋藏过程中,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今储层埋深2 000~3 800 m,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总体上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300~3 100 m 深度段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以及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储层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达到50×10-3 μm2,为油气富集高产提供了储集空间。总之,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南沙海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育区,其西部的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了陆相-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海相灰岩。目前,万安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甚微,建立完善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层序发育主控因素对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史、预测砂体分布以及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二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结合南海海域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将万安盆地新生界划分为 3 个亚一级层序、6 个二级层序和 10 个三级层序。 SQ1-SQ2(古新统-始新统)发育范围有限;SQ3-SQ10(渐新统-第四系)地层发育完整,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和海相灰岩。分析认为,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共同影响盆地层序地层发育,其中构造运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YAKK4950—18/2600大型增安三相异步电动机零部件设计BOM及其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铸体薄片、共聚焦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常规压汞分析和恒速压汞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异常复杂,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次生溶蚀孔隙构成了其主要储集空间,孔径大小在22.49~49.31 mm之间,孔喉连通性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以渗透率为主线,结合孔隙类型、孔喉半径、孔喉半径比以及孔喉连通性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主要划分为中渗透储层和低渗透储层2种基本类型,前者以中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为主,后者又进一步细分为低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低渗透小孔不均匀微细喉道型和低渗透小孔较均匀微细喉道型等3个亚类。明确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储层评价,对油田后期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南一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性、测井、地震属性反演等资料,识别出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南一段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分析了每种沉积相的亚相和微相的发育特征。通过等值线图件的编制并结合地震属性反演,勾绘了南一段各个旋回的沉积相平面图,分析了沉积相的展布特征。本区南一段沉积时期以湖泊为沉积背景,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北部并延伸至中部,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南部,最后以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特征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南一段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隔爆型发电机转子线圈结构的分析,介绍了影响隔爆型发电机转子线圈扁绕模具设计的因素和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纪断陷期沉积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岩石学、测井相、地震相和砂岩时空分布研究,对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纪断陷沉积体系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两期断陷沉积模式。Fula凹陷白垩纪发育两期断陷8个三级层序,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等5种沉积相。Fula凹陷西部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相,东部断阶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相,凹陷中央发育湖泊和浊积扇相。比较两期断陷沉积模式认为:早白垩世Abu Gabra组沉积期断陷活动强烈,沉积体系分布受同沉积断层影响较大,沉积物搬运堆积存在优势通道和有利地区,晚白垩世Darfur群沉积期断陷作用减弱,沉积体系分布受同沉积断层影响较小,沉积物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针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三段开展了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将陵三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8)。陵三段发育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和前三角洲4种沉积亚相。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受海洋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垂向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海洋波浪混合作用(S5),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6-S8),每一个阶段呈现了辫状河三角洲不同的沉积作用方式和独特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控制基准面旋回及海湾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古气候分析、岩性分析、砂体形态分析和砂体构型研究等,认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砂质辫状河沉积。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以及油气成藏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该区白垩系油气藏分布的特征和规律:一是位于有利的沉积相带,沉积相带控制着砂体发育位置和储层发育特征;二是位于断裂带附近,要有断裂沟通油源,孤立砂体不成藏;三是位于构造高部位或背斜之上。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地方是对白垩系进行油气藏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