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沥青老化容易导致路面产生裂缝、剥落和松散等病害,提高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有助于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采用抗氧剂2246、辅助抗氧剂Irgafos168及炭黑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根据残留针入度比、软化点增长率、残留延度比综合确定复合改性剂的最佳用量.在最佳剂量下制备复合改性沥青,用DSR试验和BBR试验评价复合改性沥青在老化前后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用0.6%主抗氧剂2246、0.6%辅助抗氧剂Irgafos 168和2%炭黑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可以显著提高沥青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李宁利  王猛  赵新坡  许宁乾 《塑料》2020,49(3):17-20
为研究废轮胎胶粉、废塑料对基质沥青的改性机理,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IR)对2种基质沥青、2种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4种废塑料改性沥青和4种废轮胎胶粉——废塑料复合改性沥青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废轮胎胶粉、废塑料对基质沥青的改性机理。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废轮胎胶粉和废塑料在高温下,吸收了沥青中轻质组分,发生溶胀,然后在高速剪切作用下,均匀分布于沥青中,形成网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发现,由于苯环参与化学变化,导致苯环骨架中的CC键振动区和苯环取代区附近的透过率发生了微小变化,但是2组沥青均未出现新的特征峰。因此,改性过程主要为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姚利杰  赵新坡  李宁利 《山西建筑》2007,33(23):147-148
沥青的粘附机理可以从力学理论、化学反应理论、表面能理论和分子定向理论来分析,通过对各种粘附理论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种理论的特点和适用性,并指出在研究中应联系实际,对各理论加以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所处的自然条件和行车条件及其性能要求进行了分析,并与沥青混凝土面层进行了对比.对于沥青稳定碎石来说,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抵抗永久变形和抗疲劳能力,由于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集料的最大尺寸和厚度均大于面层沥青混凝土,传统的马歇尔设计方法并不适合于设计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本文以能提高抗车辙和耐久性的贝雷法来设计矿料级配,以混合料的最大内粘聚力为主要指标来确定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结果表明,用此方法设计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具有极大的抗永久变形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5.
箱梁的预应力张拉控制中,采用应力和伸长量进行"双控"是控制张拉的关键点,但不同尺寸、外形的箱梁钢束与孔道之间的摩阻系数是不同的,需要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的摩阻系数;摩阻系数是重要指标,但往往容易被忽略。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通过悬臂现浇箱梁的张拉施工中重点对预应力控制、伸长量计算、摩阻系数的精确计算来实现对预应力张拉关键点的控制,以达到严格保证施工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2种废旧轮胎胶粉改性基质沥青制得橡胶沥青(SK、PJ),考察了老化程度对橡胶沥青表观黏度的影响,并以表观黏度为参数建立了橡胶沥青老化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或老化温度的升高,2种橡胶沥青的表观黏度均增大,且在同一老化时间下,橡胶沥青的表观黏度与老化温度基本呈线性增长关系;SK橡胶沥青比PJ橡胶沥青具有更好的抗老化性;橡胶沥青的老化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模型与橡胶沥青老化的实际过程相符。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制备工艺是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发挥的重要保证。采用20%的40目废轮胎胶粉和2%的白色废塑料袋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知,软化点差、25℃针入度、软化点、5℃延度及180℃黏度在复合改性沥青综合评价值中的权重分别为0. 198 5、0. 221 0、0. 216 3、0. 181 2、0. 183 0;通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可知,剪切时间和反应时间对废轮胎胶粉-废塑料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剪切速率、剪切温度对改性效果影响最小;由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可知,废轮胎胶粉-废塑料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剪切温度170~180℃,剪切速率为3 500 r/min,剪切时间为1 h,反应时间1 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