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赵立坤  郭书英 《中国水利》2012,(14):25-28,38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以水管理对象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数字流域,集中管理流域内的水事问题,是实现流域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从数字流域体系架构、水管理对象构造及全息化描述、基础平台构建、业务系统的构件化开发、数字功能流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水管理对象的数字流域构造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立坤 《水利发展研究》2012,12(4):45-47,72
海河流域地位特殊、位置重要,防洪安全关系重大。新中国成立后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状防洪体系与防洪保安要求严重不相适应。本文分析了海河流域防洪体系现状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加快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结合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了海委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海委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原则、主要架构和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4.
全工况下的综合评价值是机组热力档案中故障诊断的基准值。将信息熵与模糊分析理论融合,对机组热力参数原始矩阵进行模糊分析得到评价矩阵,并利用信息熵计算多属性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出不同工况对应的综合评价值。对本文不同工况汽轮机组状态进行综合测评。将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评价矩阵属性权重的计算结果准确而客观,信息熵法得到的结果客观且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5.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是自主机器人导航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 Extended Kalman filter)的单目视觉SLAM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计算复杂度过高的原因,它对特征点数量及稳定性有严格要求,传统的方法是选取少量窗格型显著角点或直线段作为特征点,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本文提出基于随机概率统计的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特征点选取方法,在保证特征点分布相对均匀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了特征点的总体数量,从而达到了减少单目视觉EKF-SLAM方法应用限制的目的。实验研究表明,该特征点选取方法对不同场景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6.
海委在2005年防御第9号台风的工作中,通过扎实认真的工作,确保了流域的防洪安全,取得了防御台风工作的胜利.阐述了海委防御第9号台风工作的一些实践经验,以便能给今后做好防台风和防汛抢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孔连民  赵立坤 《硅谷》2013,(10):53-53,56
应用GPS与GLONASS系统联合方式进行定位计算,不仅有利于提高单点定位的精准度,并且在系统定位计算过程中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本文将通过对于GPS/GLONASS双系统的组成以及特点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通过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定位点定位计算模型,以实例计算分析,对于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点定位计算精准度以及算法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环保特性,是发电领域的热点之一。联合循环的能耗特性会随环境条件和负荷条件变化而变化。考虑环境条件变化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机组变工况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分析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主要设备特性,采用差分进化法,结合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6F发电机组的运行数据和设计数据对联合循环进行建模,挖掘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能耗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这对优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评价保障单位对装备的保障能力。选取评价指标,结合某单位现状,建立评价体系,再利用yaahp软件建模,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某单位为例,对其装备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初始游离氯浓度以及活性炭粒径和投加量等对游离氯去除的影响,并通过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分析了反应前后的活性炭,发现活性炭的失效主要是由于其表面还原性官能团的消耗及表面结构的氧化破坏所带来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变化。将失效活性炭在不同气氛(氮气、氢气、氨气)条件下进行热再生,均可使其游离氯去除能力得到恢复,且氨气条件最好,这主要得益于孔结构的提升及还原性官能团的再生。将再生后活性炭进行连续流柱实验,证实其能够长时间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