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4篇
冶金工业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式烧结冷却机与余热发电工艺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烧结冷却机余热发电国内现状的调研及中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面提升热能品位的新型立式烧结矿冷却装置,并对该装置的技术特征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济钢烧结冷却机余热源参数为基础,对以常规冷却机、发电型冷却机和立式冷却机为冷却设备的余热发电工艺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研究表明立式冷却机余热发电工艺方案发电功率最大.其结果可为工业余热高效回收工艺设备的研发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热力系统及蒸汽参数的选取是余热电站设计中首要的基础工作。以济钢烧结余热电站双压系统为例,建立了以最大发电净功率为目标函数的热力系统计算和蒸汽压力优化模型,编程验算了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影响主汽压力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发电净功率随主汽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实例计算优化的最佳主汽压力为2.2MPa,比电站设计主汽压力高0.14MPa。其研究结果可为低压余热电站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作经验,对投标前的项目风险进行了分析,对招标文件作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几种投标报价策略,重点对不平衡报价法作了分析,并对标后结果加以论述,指明了除价格之外的其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运行参数解耦困难是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燃烧自动控制难以投运的关键.以唐山东方发电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厂)1号CFB锅炉为例,通过分析燃烧变量参数的耦合关系及控制策略,建立了CFB锅炉热效率计算模型和控制参数多项式耦合模型,并利用热效率模型对CFB锅炉变工况运行参数筛选,获得各运行负荷高效率控制方案;利用多项式模型对运行参数进一步耦合解析,获得机组负荷与给煤量、平均床温和一、二次风配比等参数的函数关系,并利用此关系式编制了考评计算程序,实时获得锅炉变工况条件下燃烧变量参数目标值.研究结果可为CFB锅炉实现燃烧自动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北省燃煤工业锅炉热效率低的现状,对124台10t/h及以上燃煤锅炉进行能效测试。通过能效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排烟热损失、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以及锅炉运行状况等。从减少主要热损失入手,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锅炉运行的管理,减少排烟热损失、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切实提高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唐山某化工有限公司的燃气锅炉炉膛爆炸事故案例,从炉膛爆燃机理入手,对事故锅炉进行安全性能检验分析,确认该锅炉事故是由于炉膛爆燃引起的爆炸,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PPP绩效考核在评价中暴露出来大量的问题,在现有基本框架和共性指标的基础上,分别根据执行对象、实施阶段、所处行业分类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架构。  相似文献   
8.
烧结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和系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余热利用率和发电净功率是余热机组优化设计与运行的目标。通过对济钢烧结厂余热发电系统热平衡和平衡计算及结果的分析,指出了降低余热锅炉出口废气损和内部换热损可有效提高余热利用率和增加汽轮机输出有用功,提出了热力循环系统的改进方法。通过编程分别对两种余热发电热力循环系统的余热利用率、余热损和发电净功率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研究了三种技术指标随主蒸汽压力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余热锅炉主蒸汽压力的选择范围。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低压余热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烧结余热回收是节约能源、加强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根据烧结工序余热特点和余热品位分析,提出了环冷机废气余热与烧结机尾中温烟气余热集成回收,环冷机余热三段回收梯级利用发电的优化用能方案,并介绍了为开发该技术进行的基础研究,包括热源参数调控、发电系统火用分析和蒸汽参数优化、以及气体循环与动力循环协同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表面金相组织分析是监测锅炉高温部件材质状况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了优化金相检测准确性和检测精度,通过梳理表面金相检测的劣化类型、判定依据、检测部位要求和结论评判等理论体系,结合多年积累的现场检测经验,并通过对锅炉部件进行取样,开展实验室试验来验证金属部件表面对金相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氧化皮和脱碳层是影响表面金相结果的主要因素。实际工作中对部件的表面打磨深度一般应控制在0.5 mm以上;部件较厚或表面氧化皮较厚时,应采用阶梯式递进开展检测,同时结合强度要求渐进式开展表面金相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