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循环前缀相关性的OFDM调制识别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思玉  巴斌  吴瑛  徐闻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2,13(4):448-453,459
针对多径衰落信道下正交频分复用(OFDM)与单载波信号之间调制识别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OFDM与单载波信号调制分类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信号的自相关进行能量归一化并取绝对值,去除抖动、频偏和相位噪声的影响,然后对能量归一化自相关进行形态学滤波,减少由于信号观察长度有限和背景色噪声所产生的影响,提取经过处理后信号自相关的次峰值作为识别特征,最后设计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器,实现了对OFDM与单载波信号之间的调制分类.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径衰落信道下具有稳健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高能球磨技术对浸渍法制备CuCo/ZrO2催化剂结构与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借助N2吸附-脱附等温线、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程序升温还原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CO加氢合成低碳醇为模型反应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高能球磨技术可显著提高CuCo/ZrO2催化剂的CO转化率和C2...  相似文献   
3.
合成低碳醇用CuCo基催化剂的CNT改性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丽敏  储伟  邓思玉 《功能材料》2011,42(2):237-240
采用超声辅助的反相共沉淀法制备了合成气转化制低碳醇用CuCo基催化剂,研究了碳纳米管(CNT)作为助剂对催化剂的组织结构、表面吸附行为、合成低碳醇催化性能等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粉末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CNT的改性有利于Cu-Co尖晶石相的形成,使合成醇的活性位增多,程序升温实验分析结果显示了CNT的添加改善了...  相似文献   
4.
分析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信号循环自相关截面的性质,研究循环自相关与有用信号长度和循环前缀长度的关系,提出一种在没有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对其有用信号长度和循环前缀长度进行盲估计的算法。根据循环截面关于零点对称的性质以及循环前缀长度与截面谱线的关系限制谱峰搜索的区域,从而估计循环前缀长度和循环前缀符号个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提高估计精度,在低信噪比时也能有较好的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5.
CO加氢合成低碳醇是Cl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浸渍法制备CuCo/ZrO2催化剂的过程中引入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并研究催化剂前驱体经等离子体处理对催化剂结构与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程序升温脱附(C0-TPD)等测试技术表征催化剂.结果发现,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前驱体的处理可降低催化剂的晶粒尺寸、促进活性组分的分散、提高催化剂表面对CO分子的吸附活化和碳链增长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催化剂的CO转化率和液相产物中C2+醇选择性,分别高达98.3%和71.8%.  相似文献   
6.
稀土Ce对CuCo氧化物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超声辐射条件下的反相共沉淀法制备CO加氢合成低碳醇用CuCo催化剂,研究稀土助剂Ce对CuCo氧化物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借助X射线衍射、N2吸附等温线和程序升温分析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的加入使催化剂材料晶粒细化,显著改善样品的还原性能,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促进合成醇活性位的形成,因而明显改善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发射端设计特殊的预编码形成了零前缀单载波(ZP—SC),其具有常规单载波和多载波的优势。文中建立了零前缀线性调制单载波(ZP~SCLD)的连续时间基带信号模型,并从信号模型出发,利用时变累积量与循环累积量的关系以及成型滤波器的频域性质推导了循环自相关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了ZP—SCLD信号循环自相关的性质,最后通过建立多径衰落信道下的信号模型分析了多径衰落信道对循环自相关性质的影响,证明了多径衰落信道虽然改变了信号循环自相关的幅度和相位,但未改变信号的循环频率,为调制识别和参数估计等信号处理环节提供鲁棒性非常强的特征。理想信道和多径衰落信道Proakis’C信道下的仿真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