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PVC/TPU/NBR三元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叶成兵  周圣中 《橡胶工业》2006,53(4):197-202
对PVC/热塑性聚氨酯(TPU)/SR三元共混物的性能进行研究,重点讨论NBR品种、TPU/NBR并用比、PVC聚合度、增塑剂DOP和硫化剂DCP用量对PVC/TPU/NBR三元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TPU/NBR-3604三元共混物的物理性能较优;PVC/TPU/NBR-3604三元共混物的拉断伸长率和拉断永久变形均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大基本呈上升趋势;随着增塑剂DOP用量的增大,共混物的邵尔A型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拉断永久变形均基本呈下降趋势,拉断伸长率增大;随着硫化剂DCP用量的增大。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变化不大,撕裂强度基本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PVC/TPU/SR三元共混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NBR与PVC和TPU的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热塑性聚氨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烯烃、聚苯乙烯、工程塑料(聚碳酸酯、ABS、聚甲醛、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聚酰亚胺、聚酰胺等)、环氧树脂、橡胶、短纤维、聚氯乙烯树脂等共混研究进展,共混改性后的材料在某些性能上得到提高或改善,共混的研究为开发新材料提供了新途径,扩大了热塑性聚氨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成兵  张军 《中国塑料》2003,17(10):1-7
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共混方式、热塑性聚氨酯的类型和组分、助剂和第三组分聚合物等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刚果红法并以PVC为对比样研究铅盐热稳定剂对PVC/热塑性聚氨酯(TPU)共混物脱氯化氢热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盐基亚磷酸铅抑制PVC/TPU共混物脱出氯化氢的效果较好,其次为三盐基硫酸铅,硬脂酸铅的效果较差;铅盐热稳定剂用量大于3.5份后,并用比为3:1的二盐基亚磷酸铅/三盐基硫酸铅并用体系抑制PVC/TPU共混物脱出氯化氢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用刚果红法测有机锡热稳定剂对热塑性聚氨酯,聚氯乙烯共混物的脱氯化氢的影响。重点探索热塑性聚氨酯在不同有机锡稳定剂作用下对共混物脱氯化氢的影响,同时还比较了硫醇和非硫醇两大有机锡体系的稳定作用。此外,还探索了有机锡与金属皂稳定剂和环氧大豆油并用对共混物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共混体系中,热塑性聚氨酯在聚氯乙烯脱氯化氢过程中不仅起简单的稀释作用,还能促进聚氯乙烯分解。热稳定剂有效地抑制共混物中聚氯乙烯脱氯化氢的速度,在所选的三种有机锡稳定剂当中,硫醇系要好于非硫醇系。以395A和T-137作用效果最好。DBTL和CaSt2、环氧大豆油复合,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探讨了共混比对TPU/PVC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优化出TPU/PVC共混比30/70(质量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增塑剂、热稳定剂、填料对TPU/PVC共混物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PU/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在共混时有协同作用,耐油、耐溶剂性均较好,从成本和实用两方面出发,选择TPU/PVC=30/70共混比更有实用性。随增塑剂DOP的增加,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在所选热稳定剂中,以硬脂酸钙制得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最好;在所选填料中,白炭黑的补强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显示,TPU/PVC共混比为30/70有较好的相容性,这与力学性能结果相一致。TGA分析显示,TPU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PU和PVC共混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共混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