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1.
<正> 随着混凝土减水剂在重要建筑工程和水泥制品上的推广使用,减水剂对不同水泥的适应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首先我国生产的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变化较大,其次大部分水泥中掺有不同品种和性能的混合材料,而且有一部分水泥还掺有不同本质的石膏。因此研究减水剂对水泥及其基本组  相似文献   
2.
减水剂对硅酸盐水泥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就三类常用减水剂在单矿物C_3S、C_2S、C_3A、C_4AF上和在矿渣、煤矸石和水泥上的表观吸附量及其对ξ电位的影响进行讨论。 三种减水剂在C_3A上的表观吸附量都远远超过在C_3S上的表观吸附量。石膏的存在则使其在C_3A上的表观吸附量大减。 减水剂在煤矸石上的表现吸附量仅次于在C_3A上的表观吸附量,而在矿渣上则极小。 C_3A和C_4AF在蒸馏水中的ξ电位为正值,在减水剂溶液中的ξ电位则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在达到等电点时的浓度下,C_3A对减水剂的表观吸附量远远超过C_4AF。 显然,水泥中的C_3A对减水剂效果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论下扬子地区多期构造格局叠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扬子地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期构造格局叠加,决定了海相古生界、中生界及其烃源岩的复杂保存情况及成藏条件。该地区早期受秦岭洋和华南洋( 两大缝合带) 演化控制,构造格局表现为“一台两盆”和“南台北盆”;印支期至早燕山期受华北、华南两大板块之间北西南东向挤压对冲作用控制, 大致以沿长江的中央台地为对冲向斜带,形成北东向成带分布的推覆构造带,伴随近东西向左旋走滑活动,发育火山沉积盆地;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北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控制了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断陷沉积,形成高、中、低台阶古地貌,区内北西分带、南北成块的构造格局定型。综合分析不同时期构造格局的特点,对下扬子地区构造区划、区带评价和勘探部署有重要指导意义。认为:中、低断块油气地质条件较好,其中推覆前缘山带、后缘凹陷可寻找多种类型油气藏,而对冲向斜带(无为、句容等地) 是海相中生界、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优选地区。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盆地属改造型海相盆地之一,具有多期生烃、多次成藏的特点。印支运动改造前的成藏属于早期成藏,印支运动之后在陆相覆盖条件下的成藏过程属于晚期烃源岩的晚期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早期烃源岩和晚期烃源岩均对海相油气资源聚集有重要贡献。晚期成藏的油气资源保存性相对稳定,其资源量至少达7.04×10~8t以上,是海相油气较为现实的勘探目标与对象。它们主要分布于苏北的兴化、海安及苏南的湖熟、丹阳、江阴等地区。  相似文献   
5.
ʮ�ݶ��ݹ������ݻ��������Ĺ�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松辽盆地南部的十屋断陷是晚侏罗世以来发育而成的箕状断裂,主要经历了火石岭组-营城组断陷沉积;营城组沉积末期抬升剥蚀;登娄底组断陷沉积;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抬升,走滑,断块作用;泉头组-嫩江组坳陷沉积;嫩末,明末挤压抬升,走滑作用 。形成了多期构造叠加、多期成藏的特点。笔者在综合分析十屋断陷构造构架演化和烃源 岩埋藏史的基础上,对油气有利区带和有利圈闭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研究了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资料后认为,中生代中期(约240~157Ma)下扬子区发育了中部对冲周缘前陆盆地和南部单冲前陆盆地。对冲周缘前陆盆地为约在240~157Ma期间,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A型俯冲,下扬子区近同时产生了北部和中南部分别由北西往南东和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冲断构造而呈对冲结构,并在对冲中心地带沉积了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单冲前陆盆地属于华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部分,是由于约在240~157Ma期间,华南地区产生了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在推覆构造前缘沉积了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其中对冲周缘前陆盆地的对冲中心地带,是寻找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藏的最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7.
苏北盐城地区(油)气田烃源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盐城(油)气田是苏北分地盐阜拗陷的首次发现,将盐城下第三系(油)气田高演化原油(YC1,下同)与区域海相中古生界烃类(HY1等)、陆相中新生界烃类及烃源岩进行有机地化综合分析比较,认为烃源属陆相新生界泰州组及阜一、二段。苏北陆相中生界(除浦口组外)分布局限,烃源岩(包括浦口组)极不发育,有机质丰度低,生烃能力有限,原油有机地化特征显示,陆相中生界烃类(包括苏南)来自海相中古生界,作了其自身烃源岩构成YC1烃源的可能性;YC1胆甾烷系列中C29含量高,三环萜烷指纹曲线与泰州组、阜宁组烃源岩相同,与海相烃类(HY1等)及陆相中生界含油岩样相反。YC1与HY1演化程度接近,但后者饱和烃中异构烷烃含量高,反映时代更老。YC1全油碳同位素值为-28.59‰,体现陆相原油的特点;气田区域阜二段、泰州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分别为腐植-腐泥型、腐植型(R。在1%以上),构成油气田主力烃源。盐城凹陷及盐阜坳陷下第三系与东台坳陷相比同样具有生烃、成藏能力,东台坳陷已知各类型气藏不同演化或演经程度)在盐阜坳陷亦可发育,而盐城气田“凹中隆”式披覆构造圈闭成藏条件极为优越:圈闭形成早、烃源充足、储盖配置,是今后的勘探重点,如溱潼凹隐内的凹部位。深凹另侧的高矍有形成“周庄式”气藏的前景,如建湖隆起等。  相似文献   
8.
下扬子改造型海相盆地的多期生烃及晚期生烃资源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念发  姚柏平 《勘探家》1999,4(3):15-20
下扬子盆地属改造型海相盆地之一,具有多期生烃、多次成藏的特点,印支运动改造前的成藏属于早期成藏,印支运动之后在陆相覆盖条件下的成藏过程属于晚期烃源岩的晚期成藏过程。研究表明,早期烃源岩和晚期烃源岩均对海相油气资源聚集有重要贡献。它们主要分布于苏北的兴化,海安及苏南的湖熟,丹阳,江阴等地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