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水热法制备纳米Mn(Ⅱ)/TiO_2粉体及其日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水热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了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的Mn(Ⅱ)/TiO2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在太阳光照射下,以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为模型反应,研究了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TiO2晶型为单一的锐钛矿相,光响应波长由纯TiO2的380nm拓宽到400nm以上,达到可见光区范围,新型改性的Mn(Ⅱ)/TiO光催化剂的日光催化活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张保柱 《陕西化工》2012,(10):1767-1768,1773
采用盐酸改性粉煤灰为吸附材料,以罗丹明B的模拟废水为吸附对象,研究了改性粉煤灰的投入量、吸附时间、温度及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50 mL浓度2 mg/L的罗丹明B模拟废水,酸改性粉煤灰的最佳吸附条件是:在50℃下,加入0.09 g的粉煤灰,调节pH值为1.77,搅拌30 min。改性粉煤灰对罗丹明B吸附的脱色率可达98.19%。  相似文献   
3.
锂快离子导体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无机锂快离子导体和聚合物锂快离子导体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对不同种类的锂快离子导体的导电率、性能、稳定性进行了简评,对影响其电导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锂快离子导体制备的要求,展望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将绞龙闭风器和仓底振动卸料器的原理相结合,并利用减少负压力的办法将初清风网中的轻杂质有效地收集和向系统外排杂,解决了轻尘杂质卡堵排杂设备和负压回风杂质堵塞溜管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高方筛筛箱上、下梁在运行中往往出现裂缝,估计与材质、装配质量、焊结结构有关系.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不处理,裂缝会继续发展扩大,危及到运行安全,处理不得当,例如用钢板或槽钢焊结可能越焊开裂越大.  相似文献   
6.
Ag+修饰改性TiO2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日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g^+/TiO2薄膜.利用XRD、SEM等测试手段进行了样品的表征分析,以降解罗丹明B为反应模型,研究了薄膜的日光催化活性和薄膜的重复使用效果.结果表明,Ag掺杂以后可以明显地提高TiO2薄膜的催化活性,薄膜的使用次数可达到5次以上,且仍有明显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粉路中高方筛如何与清粉机匹配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就充分发挥清粉机的筛面宽度,大量造好心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麸皮烘干系统存在降水程度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点,改进后的烘干系统可掌控随季节要求降低麸皮水分、运行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LiTi2(PO4)3为基,用分析纯原料经高温固相反应(850、900、950℃)制得锂快离子导体材料Li1.4A l0.1Mg0.1Ti1.8Si0.1P2.9O12(以下简称TM1)和Li1.8A l0.1Mg0.3Ti1.6Si0.1P2.9O12(以下简称TM2)。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了合成物的电导率。反应温度为850、900和950℃合成的TM1在298 K测定的电导率分别为1.05×10-4S/cm,1.11×10-4S/cm,1.31×10-4S/cm;同样条件下合成的TM2的电导率分别为7.41×10-5S/cm,7.81×10-5S/cm,8.11×10-5S/cm。以上数据表明,TM1和TM2的离子电导率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73、473、573和673 K测定的离子电导率也呈上述趋势。反应温度为950℃的合成物的电导率最高,反应温度为850℃的合成物的离子电导率最低,因此,TM1和TM2的最佳合成温度为950℃。T≥100℃时,TM2的离子电导率比TM1的大。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M1和TM2在不同的反应温度(850、900、950℃)下均得到空间群为R3c的合成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生物芯片弯曲微通道三维周期流动特征,生物样品和试剂液体在微通道扩散混合过程,对微通道四种流动工况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定向流量、通道截面和长度相同的条件下,从第(1)到第(4)工况顺序,液体混合效率渐次提高,第(4)工况液体混合效率最高.流动特征分析表明,弯曲微通道横截面的二次流动和周期流动在通道横截面变化的速度分布可以大大提高液体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