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4篇
轻工业   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动态设计结构矩阵的复杂产品配置过程规划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降低复杂产品配置任务间的耦合程度,减少配置过程的迭代次数,优化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以动态设计结构矩阵(Design structure matrix,DSM)为工具研究了产品配置过程的规划技术。研究基于数据流图的产品配置过程任务建模,在此基础上通过映射得到配置过程DSM,并将其拓展为三视图结构,通过视图间的双重映射获得配置过程动态DSM,使客户需求和最新配置知识在产品配置过程中得以动态反映。用矩阵的分解和撕裂算法对配置过程进行规划,重组配置任务,优化任务执行次序,为协同配置设计任务分配提供基础。以大型电除尘装备为例子分析配置设计过程规划技术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使用多种成像技术并适当地将其加以融合,可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而图像配准是融合技术中需要先期解决的问题,也是融合的关键部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的医学图像配准问题的研究与实现的方案。该方案首先采用TI公司的高性能多媒体数字信号处理器DM642获取实时医学图像,再用配准算法验证其获取的实时医学图像配准的可行性。并采取了基于轮廓提取和最大互信息的方法进行图像配准,克服了互信息单一的利用图像灰度信息的局限性,将边缘检测与互信息相结合,较准确地完成图像配准任务。  相似文献   
3.
基于映射的配置产品自动装配规划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产品配置设计技术缺少对配置产品可装配性分析和装配规划的支持的问题,通过产品配置特征信息到零部件装配特征的映射,产品配置结构(BOM)到装配结构的映射,产品配置过程信息到装配体连接关系的映射,实现了配置产品装配信息的获取,使产品配置阶段的设计信息在装配规划中得到重用.应用Agent实现机理定义了自动装配规划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配置产品自动装配规划模型,实现了配置产品的自动装配规划.结合项目实例论述了配置产品自动装配规划技术的具体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适用于医学图像的模糊边缘检测改进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缘检测是医学图像预处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系统地分析了Pal.King模糊边缘检测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医学图像的新型模糊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使用遗传算法对传统Otsu算法进行优化来确定阈值参数,对待测图像所对应的模糊特征平面通过基于此阈值定义的隶属函数来提取,并且对图像进行分区模糊增强和平滑处理以达到更好的边缘检测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针对所要处理的医学图像,与几种经典的处理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提取出更加真实和完整的边界信息。  相似文献   
5.
利用Fluent模拟膜片在热处理过程中膜面上的不同温度分布情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和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 IR)对Fluent软件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膜片在最高温度时,膜片表面的聚乙烯醇(PVA)含量最高;温度从高到低变化时,膜片的粗糙度Ra从0.075μm升至0.222μm。温度最高,膜片的性能最好,膜片截留率为99.3%,水通量为88.2 L/(m~2·h);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膜表面PVA含量增加,这与实际的实验过程相符。Fluent模拟结果应用在膜热处理过程中是可行并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现场校验是电能表安全工作的要求。现场校验工作能够保证电能表的精确性,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的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的危险点,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本文就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中的危险点做出了探讨,并提出了合理的预控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春伟  张贺  修世超  洪远  孙聪 《表面技术》2023,52(12):65-73
目的 探究渗碳辅助磨削表面材料动态强化去除机制。方法 以20CrMnTi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渗碳辅助磨削的探索性试验,分析磨削微渗碳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磨粒与工件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动态表面创成模型,分析增碳表面的渗碳效果。最后,结合磨削渗碳强化试验验证增碳表面性形协同提升效果。结果 磨削接触区的微渗碳效应增大了表面的碳含量,使得表面在冷却阶段更易析出强化相。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加工表面的硬度(最大提升了60%)。微渗碳效应使得表面材料硬化,同时抑制了脊状突起的形成,使切屑更易形成,从而提高表面精度(粗糙度Ra降低了0.3μm)。结论 针对低碳钢表面的高性能制备,提出了一种新的渗碳辅助磨削强化方法,该方法可实现表面材料的微渗碳。在强参数磨削热作用下表面材料会发生奥氏体–马氏体转变,显著提高了硬度。同时,微渗碳作用可削弱表面材料的塑性及犁削作用,提高表面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某危险化学品储库改造项目为例,对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和识别该项目可能造成对环境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事故类型,设定风险事故情形,选择适用的预测模型,预测危险物质的最大影响程度和范围,并与危险物质的大气毒性终点浓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是否可接受的结论,为同类项目的风险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结晶热力学、动力学及形态学3个方面考察了5种乳化剂对可可脂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甘脂的添加降低了可可脂在25~30℃温度范围内的固体脂肪含量,不利于巧克力的加工。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Span60)的添加使可可脂晶体的三维球晶生长方式向二维平面晶体生长方式转变,并显著加快可可脂的结晶速率。Span60和聚乙氧基硬脂酸山梨糖醇(Tween60)缩短了可可脂的半结晶时间,而单甘脂、卵磷脂及聚甘油多聚蓖麻酸酯(PGPR)使可可脂的半结晶时间延长。偏光显微镜结果表明乳化剂的添加使得可可脂球晶的直径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ARM平台的制冷系统远程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RM9硬件平台和Linux操作系统为核心。通过植入嵌入式数据库和Web服务器。以及用C语言编写CGI程序和串口采集程序。构建了与Internet互联的嵌入式工业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小型制冷系统的远程监测。实验证明,用该方案是可行的,对于工业远程监测系统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