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33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存东 《建筑》2020,(14):18-19
正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恬静的乡村,人类聚居的场所都离不开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建筑。建筑融合了技术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代表了特定地域和特定时代的文化。每一栋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匠心和智慧。建筑师在塑造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然而,现实中当提到建筑师,有谁能够说出或知道哪些人呢?提到一些知名建筑,又有谁能说出设计者是谁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北京地坛医院拆迁工程的景观设计为例,作者对其场地现状及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分析后,提出洁污分区、功能分区、流线分区、紧急预案等方面是传染病医院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策、详细的景区景点设计及精心的植物配植来阐述传染病医院景观设计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及宗角禄康公园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是世界著名的独具民族地方特色的高原城市,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拉萨城市形象的标志,其周边地区的保护与整治尤为关键.我们小心地分析着其周边环境由于历史原因所留下的问题,试图用有机更新的设计理念去解读这一复杂的过程,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保护与更新的关系,用分期实施的设计对策来逐渐还原属于市民的开放空间,始终保持布达拉宫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与建筑融合的景观——以首都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建筑周边的景观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又要与建筑取得协调,还要能融入周边环境,从而达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以一个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多年的风景园林师的视角,以首都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从整体系统入手,考虑人、建筑、环境的综合利用,分别从立意--引申建筑概念,布局--延续建筑肌理,细部--提炼建筑语言等方面阐述公建周边景观融合建筑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拉萨火车站是青藏铁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拉萨对外的重要门户.它的建成使得人们乘火车去拉萨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每天有几千人来往于此.他们或者带着无限向往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或者恋恋不舍踏上归途。不论如何.拉萨火车站站前广场都是人们进出拉萨的必经之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存东 《城市建筑》2006,(12):66-68
本文介绍了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及宗角禄康公园改造设计过程。设计师通过对项目周边环境及现状分析,提出环境整治的规划策略,并将“有机更新”作为拉萨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7.
为落实绿色办奥理念,提升崇礼城市风貌,在崇礼主城区空间品质提升项目中,秉承"心象自然"设计理念,通过总设计师制度保障、多专业一体化设计、绿色创新的探索实践、全设计流程伴随式服务等重要举措,整体打造出崇礼"十景、一河、两路、多点"城市风貌空间结构,实现冰雪之城与森林之城交相辉映的设计愿景.  相似文献   
8.
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国家主体育场(鸟巢)环境设计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为指导,通过保留现场树木、选取乡土植物、采用环保型病虫害防治措施等体现绿色景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的节水措施、数码控制喷灌系统、数字化高效率的综合检票系统等体现科技景观;通过植物配置、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完善周到的无障碍设施等体现人文景观,最终形成了与体育场的结构肌理合二为一的良好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存东     
<正>从本科到研究生,我在学校读了8年,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回忆起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入学的前两年是入门期,那时候学校的老教授梅季魁、侯幼彬、邓林翰、李行、常怀生等都给我们上过课,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忠诚、进取、求实、创新的哈建精神。大三以后是成长期,那时候接触多的老师有张伶伶、徐苏宁、张路峰、卜冲、侯其明等,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我对建筑设计兴趣大增,每天沉浸在图书馆和教室,回到宿舍也常常点蜡画草图,这种状态一直  相似文献   
10.
灞河公园景观的复兴首先应该进行基于场地历史印记的生态修复,按照"保育-渗透-生长-融合-共生"的策略分步去展现灞河风景的演变过程,以城市居民休闲游览为基本功能,用具有参与性、认知性和开放性的景观形式表达灞河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最终形成一处与城市相互渗透的、具有勃勃生机的集人文展示、驻足观赏、休闲娱乐,防灾避难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