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7篇
化学工业   2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提出并研究了使用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沉淀法白炭黑中铁含量的分析方法。其具体步骤为:首先用氢氟酸处理试样,使沉淀法白炭黑(二氧化硅)转化成四氟化硅气体逸出。而后在pH为4~5条件下,用盐酸羟胺处理剂将残留液中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加入1,10-二氮杂菲显色剂(与二价铁离子反应可生成橙红色络合物),再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的铁含量。实验表明,本方法原理可靠,分析步骤简便,抗铜、锰离子干扰性强,精密度与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硫酸氢钾重量法测定硫化橡胶中的二氧化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硫酸氢钾重量法测定硫化橡胶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新方法。用硫酸氢钾熔融胶样的灰分,以氢氟酸处理熔块中的盐酸不溶性残渣,而使二氧化硅组分挥脱。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含有白炭黑及硅酸盐填料的各种硫化橡胶与混炼胶中的二氧化硅组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介绍了利用氧瓶燃烧法测定偶联剂Si—69中的全硫含量,具有取样量少、方法简单、准确精密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7.
用硫酸氢钾重量法测定硫化橡胶中的二氧化硅含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志澄 《橡胶工业》1989,36(8):484-487
  相似文献   
8.
9.
1.两年的试验一致显示采收期对国光苹果虎皮病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早采收的远比晚采收的发病既多且重。延迟采收对降低发病率的效果在不同包装处理及不同后期贮藏温度之间有些不同,在石腊油纸处理比其他包装处理及对照更显著,贮藏后期温度低的(0—3℃)比温度高的(3—6℃)显著。2.贮藏后期温度升高,发病率也就增加。温度升高对促进发病率的影响程度,在晚采果比早采果显著,在对照组似乎比其他包装处理为显著。3.在各种包装处理中,以石腊油纸处理的发病最低。石腊油纸降低发病率的功效在晚期果比早期果显著,在后期贮藏高温比低温显著。蓖麻油纸处理似乎无效甚至还有促进发病的趋势。稻壳填箱处理的发病率在第一年有的比对照高,有的比对照低;第二年一致低于对照组,并且其发病率降低的程度在晚采果比早采果显著,在贮藏后期低温比高温显著。果实包纸处理的结果基本上与稻壳处理相仿。4、上列各种处理的苹果在贮藏前期很少发病或不发病,贮藏后期则急速增加。这种转变期在早采果大约为3月上旬,晚采果要更延迟些。5.贮藏在不断变动的室温中(相对湿度较低)的苹果与上述情况不同,第一年(温度较高,每天程10—23℃之间变动)早采果到2月底尚无病;第二年(温度较低每天在2—10℃之间变动)到3月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病果,特别是早采收的;但最后的总发病率却比贮藏后期高温的甚至比低温的还要低。6.苹果从贮藏室骤然移入室温中,发病率急速上升,数日内(早采果)至10余日内(晚采果)便远远超过冷藏或室温贮藏的同类果实。7.应用某些挥发性物质处理苹果,找不到什么有规则的结果,很多处理组的发病率甚至比对照组还要低,这可能是试验的果实太少及果实成熟度不很一致所致。8.观察和计算肯定了着色程度同病变的关系。果实大小同病变的关系不显著。9.从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国光苹果的虎皮病就是果皮褐变(Загарилигорение,scald),但稻壳和包纸处理的结果与某些学者对果皮褐变原因的见介不相符合,因为这些处理的通气情况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10.
1.两年的试验一致显示采收期对国光蘋果虎皮病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早采收的远比晚采收的发病既多且重。延迟采收对降低发病率的效果在不同包装处理及不同后期贮藏温度之间有些不同,在石腊油纸处理比其他包装处理及对照更显著,贮藏后期温度低的(0—3℃)比温度高的(3—6℃)显著。 2.贮藏后期温度升高,发病率也就增加。温度升高对促进发病率的影响程度,在晚采果比早采果显著,在封照组似乎比其他包装处理为显著。 3.在各种包装处理中,以石腊油纸处理的发病最低。石腊油纸降低发病率的功效在晚期果比早期果显著,在后期贮藏高温比低温显著。蓖麻油纸处理似乎无效甚至还有促进发病的趋势。稻壳填箱处理的发病率在第一年有的比对照高,有的比对照低;第二年一致低于对照组,并且其发病率降低的程度在晚采果比早采果显著,在贮藏后期低温比高温显著。果实包纸处理的结果基本上与稻壳处理相仿。 4.上列各种处理的蘋果在贮藏前期很少发病或不发病,贮藏后期则急速增加。这种转变期在早采果大约为3月上旬,晚采果要更延迟些。 5.贮藏在不断变动的室温中(相对湿度较低)的蘋果与上述情况不同,第一年(温度较高,每天在10—23℃之间变动)早采果到2月底尚无病;第二年(温度较低每天在2—10℃之间变动)到3月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病果,特别是早采收的;但最后的总发病率却比贮藏后期高温的甚至比低温的还要低。 6.蘋果从贮藏室骤然移入室温中,发病率急速上升,数日内(早采果)至10余日内(晚采果)便远远超过冷藏或室温贮藏的同类果实。 7.应用某些挥发性物质处理蘋果,找不到什么有规则的结果,很多处理组的发病率甚至比对照组还要低,这可能是试验的果实太少及果实成熟度不很一致所致。 8.观察和计算肯定了着色程度同病变的关系。果实大小同病变的关系不显著。 9.从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国光蘋果的虎皮病就是果皮褐变,但稻壳和包纸处理的结果与某些学者对果皮褐变原因的见介不相符合,因为这些处理的通气情况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