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
地层测试压力曲线的形态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油层的物性特征、流体性质及受污染伤害或改善的程度。通过对中原油区大量地层测试压力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压力曲线按形态划分为污染堵塞型、无污染堵塞型、高压低渗型、高压极低渗型、低压低渗型共5种类型。对各类曲线的油层压裂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压裂改造的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对马厂、徐集油田注水井伤害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成功地研制了改造低渗透油田注水问题的新配方 ,该新配方的现场应用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文东盐间油藏低电阻率油层测井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判断文东盐间油藏低电阻率油层。方法 :充分利用电测信息 ,采集储集层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地质参数 ,判断其含油性和可动水率 ,达到正确区分油、水层之目的。结果 :该方法在文东盐间油藏测井分析的实际应用中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结论 :利用这种方法评价低电阻率油层 ,是一项投入少、收效大的增储上产措施  相似文献   
4.
非均质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沙三下多油层油藏的特点 ,以流动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 ,应用室内多层水驱油试验结果、密闭取心井水淹状况分析、动态监测资料、水淹层测井资料等定性描述剩余油分布 ,结合密网格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评价剩余油分布 ,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油田开发调整部署及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计算注水开发油田稳产期的经验公式 ,并根据公式分析影响稳产期的因素 ,指出油田的稳产年限与稳产期内的年产油量成反比。在稳产期内 ,如果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投产新井、补孔、压裂等重大调整措施 ,改善油层动用状况 ,增加油田可采储量 ,则可延长油田稳产期。将此技术应用于文中油田的高含水后期开发 ,取得了明显的的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杜振惠 《玻璃》2004,31(4):28-29,31
介绍了一套平板玻璃水平钢化生产线全程PLC控制系统,阐明了该系统的优越性,给出了系统框图及PLC程序流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出了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的技术设想。通过调整水相比、交联剂比例和耐温抗盐单体共聚,研制出了适用于文东试验区孔喉尺寸及油藏特征的系列调驱微球;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评价了微球的膨胀性能、抗剪切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均质和非均质填砂模型,模拟了微球质量浓度、注入量和注入模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在文25东2个层系9个井组进行了微球调驱试验,通过"PI技术"的动态调整,共注入各类调驱微球276.47 t,总体达到了升高注入压力、提高波及体积和明显增油的目的。通过微球调驱,区块自然递减显著下降,油田稳产基础进一步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8.
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以及岩石相划分,明确了文25东块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进一步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席状砂和浅湖泥4种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微相的岩电响应模型。结合单井相、连井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大面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西部、北部和北东部,并在中部汇合。研究区沉积模式为间歇性涨缩浅水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作为骨架,与其他砂体共同组成盆地边缘呈扇状、鸟足状的三角洲前缘。  相似文献   
9.
文留油田25东区块已处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开发历程从初步开发阶段向剩余油精细挖潜发展,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也随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针对此现状,以研究区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为基础,通过典型厚砂层岩心和剩余油解释,开展岩心剩余油分析,分析隔夹层对油水分布以及开发中油水运动的影响。将隔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情况分为异高程侧向拼接、同高程侧向拼接、侧向分离型、异位迁移型、垂向叠置型和垂向分离型6大类,夹层主要是在河道增生单元前积过程中形成的略微倾斜的泥质夹层。  相似文献   
10.
以取心井资料为依据,采用储层构型分析法,识别了文25东块厚油层内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将厚油层砂体细分为三~五级构型单元,分别对应于河道增生、单一河道以及河道复合体,并建立了河道构型单元的6种接触样式。结合油田生产资料,分析了构型单元中不同接触样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为油田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