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10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一、紫砂陶随书画铭刻而贵,铭刻书画随紫砂陶所传陶刻紫砂器,仅凭手中一具小钢刀及手腕的功力在复杂的壶、杯、盆、瓶、鼎等陶胎上着意铭刻出真、行、草、隶、宋、魏、篆各种书法体。或刻出山水、花鸟、虫鱼、花卉。紫砂器区别于金石、牛角、玉雕及金属材料,十分讲究。陶味,体现了陶质本身的自然美与质感美,刀功严谨,运刀气脉连贯,意达古朴,情趣风生,强调民族气质。明清以来,许多名人金石家、书画家都亲笔作诗作画,刻字,名壶绝诗互为赠辉。“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扬州八怪郑板桥亲刻讥讽权贵诗)。故有所谓铭刻、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陶瓷器的发源圣地,历史悠久,成果辉煌,品种盛多,(石由)色灿烂。获得了世界人民的酷爱,真正是“足迹遍天涯,威名振海角”。对我国传统坯(石由)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总结是我们陶瓷研究人员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本文原计划势图将几种坯(石由)一起进行研究的,这是因为坯(石由)是一体不可分离即使  相似文献   
3.
一、铜红(石由)的发展概况及其分类意见我国的陶瓷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就其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铜红(石由)是继青(石由)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极其名贵的产品。铜红(石由)据考证的结果创始于北宋时代的河南均窑(960——1127年间)。至明朝的宣德年间(1424——1425年)铜红色(石由)器开始在景  相似文献   
4.
自夏代中期发展了铜器,陶器又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特别是到了汉代,已进化为瓷,再经南北朝、隋、唐(即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618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铜的金属和铜的氧化物已被应用于陶瓷工业。河南巩县、禹县自古有铝土矿、煤矿、铜矿,因此,“古钧瓷”在北宋被成批生产也就有了物质的和技术的基础。古钧瓷是中国的名窑奇珍。是钧州的产  相似文献   
5.
隧道窑的各种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类型的传热对隧道窑投产时所产生的效果作出了解释,并表明需要认真而准确地处理这些问题。理论计算可以有助于对某些实践作以指导和解释,实践经验同样也可帮助你避开某些理论“陷井”。因此,注意既运用理论,掌握结构特性,又要运用实践经验,便能取得烧成方面的成功。隧道窑的不同结构,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烧什么产品②用什么燃料③采取什么燃烧方式不同结构的共同目的是: 满足最高的工艺要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和具有最小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
古钧瓷釉与钧红釉从化学组成看其差别: 1.古钧瓷釉P_2O_5含量较近代钧红釉偏高,古钧瓷釉含P_2O_5为0.53~0.95%,而钧红釉P_2O_5则一般约在0.0007~0.5062%。原因一是古钧瓷中二液相产生分相作用,两种不相混溶的玻璃相形成的球形,由于表面张力的不同形成液相的分离状态。另一种原因是古钧瓷古代烧成温度较低,在1200~1250℃釉子的粘度又较大,也造成二液相分  相似文献   
7.
古代钧瓷很多地区都曾相继出现过,以窑口为标准有汝窑、当阳峪窑、钧台窑、龙窑、饶州窑。现就历代焙烧过钧瓷的古窑炉进行一次讨论,抛砖引玉。 1.当阳峪窑当阳峪窑地址位于河南省北部修武县。(按《修武县志》记载:“县西北四十五里”而其南方约十二里为焦作市,故曾有人称:“修武窑”和“焦作窑”)。据《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记载:“怀庆府  相似文献   
8.
我国夏代早期已可制做红铜器,中、晚期已属青铜时代。又经商、周、秦、汉,到隋、唐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铜和铜的氧化物已被应用于陶瓷工业。著名的“唐三彩”已广泛使用铜、铁、钴等矿物制作釉彩。在唐代,人类不但在工业上广泛使用铜和铜的化合物,而且对铜的变化、冶炼、呈色已有丰富的知识。河南巩县、禹县自古有铝土矿、煤矿、铜矿开采,因此古钧瓷之所以在北宋  相似文献   
9.
一钧红釉:是宣德年间(1424—1425)景德镇饶州窑中的产品,钧红釉的特点是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面有细小裂纹并有淌流现象。钧红问世后就结束了青瓷独占  相似文献   
10.
四、釉里红是我国传统的釉下彩装饰之一,也是釉中彩的鼻祖。它是铜化合物配合一定的原料磨至极细而画在釉下、釉中呈色。据历史有关文献的记载,釉里红开始创作年代可能早在宋朝,并在元及明初多绘制简单的图案花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