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无线电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倪卓  林煜豪  郭震  苑文香 《塑料》2020,49(2):99-104
SEBS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型弹性体材料,在常温下具有高弹性,高温下可直接加工成型。由于SEBS具有优异的耐臭氧、耐氧化、耐紫外线和耐候性能等,因此,应用范围广于普通SBS材料。但是,SEBS耐溶剂性和耐油性较差,常通过与其他材料共混改性来增强其加工性能。文章重点概述了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与聚丙烯(PP)共混材料的微观结构、相容性以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近年国内外SEBS/PP共混改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填充油、无机材料、PPO、PC和PA6等改性体系,并比较了这些改性技术对SEBS/PP共混体系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近年内,SEBS/PP共混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会有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据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与企业运营、个人用户利益息息相关,为了实现数据安全保护,需要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入手,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在数据安全建设过程中,既要包括权限管控、日志审计、数据脱敏等基础安全防护能力,也要探索机器学习、实时处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将环氧树脂E-51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液,使用三乙烯四胺固化剂,在环氧树脂液滴表面形成交联结构作为环氧树脂微胶囊囊壁,这种微胶囊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无界面差异囊壁的研究模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等工艺条件对这种微胶囊的形成过程、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和壁厚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当合成条件为乳化剂Tween 80浓度为1%,固化剂三乙烯四胺浓度为2.5%,反应温度90℃,搅拌速度600~1000 r·min~(-1),合成的环氧树脂微胶囊形状规整,表面光滑致密,平均粒径为103μm,囊芯含量为44.65%,壁厚为5μm。研究三乙烯四胺固化剂中伯胺和仲胺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反应动力学参数,定量分析环氧树脂-三乙烯四胺的化学反应中伯胺和仲胺的反应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SEBS/PP/TPEE共混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组分PP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TPEE在组分PP结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大,组分PP的结晶温度都向低温移动,且结晶峰变宽。TPEE既起阻碍PP分子链运动和排列的作用,降低PP的结晶度和熔点,又起成核剂的作用,降低PP结晶所需能量,提高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用Avrami法处理SEBS/PP/TPEE共混材料中组分PP的非等温结晶曲线,n值约为3,TPEE对组分PP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倪卓  林煜豪  黄苇颖  林丽蓉 《化工学报》2018,69(4):1790-1798
将环氧树脂E-51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液,使用三乙烯四胺固化剂,在环氧树脂液滴表面形成交联结构作为环氧树脂微胶囊囊壁,这种微胶囊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无界面差异囊壁的研究模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等工艺条件对这种微胶囊的形成过程、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和壁厚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当合成条件为乳化剂Tween 80浓度为1%,固化剂三乙烯四胺浓度为2.5%,反应温度90℃,搅拌速度600~1000 r·min-1,合成的环氧树脂微胶囊形状规整,表面光滑致密,平均粒径为103 μm,囊芯含量为44.65%,壁厚为5 μm。研究三乙烯四胺固化剂中伯胺和仲胺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反应动力学参数,定量分析环氧树脂-三乙烯四胺的化学反应中伯胺和仲胺的反应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PA6/ABS共混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相容性,提高该共混材料的性能,分析了聚酰胺6(polyamide 6,PA6)结晶行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ABS)"核-壳"结构、共混物组成和工艺等条件对PA6/ABS共混材料微观结构与相容性的影响,介绍环氧型和酸酐型反应性增容剂对PA6/ABS共混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对PA6/ABS共混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进行评述.分析表明,随着PA6/ABS共混材料中组分ABS含量增多,PA6的微观形貌由球晶向片晶转变,且ABS "核-壳"结构颗粒可有效增韧PA6;反应性增容剂与PA6/ABS共混材料发生的接枝反应可降低界面张力,使分散相颗粒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