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4篇
矿业工程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概述了稀散元素镓、铟和铊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2.
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弯曲等优点,在可穿戴设备、曲面显示器、节能及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工作以铁氰化钾、氯化钾、无水氯化铁为原料,采用电沉积方法在ITO-PET柔性基底上沉积普鲁士蓝(PB)制得PB/ITO-PET电致变色薄膜,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对PB/ITO-PET电致变色薄膜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电沉积时间为200 s时得到的PB/ITO-PET电致变色薄膜在700 nm波长处光吸收率达到0.755,且PB/ITO-PET电致变色薄膜可在较低电压(0.6 V/-0.3 V)下实现着色和褪色。其光调制范围为68%,着色/褪色响应时间分别为9 s/8 s,着色效率为108 cm2/C。PB/ITO-PET电致变色薄膜经1000次着色-褪色循环后光调制范围为68%,着色效率为100.3 cm2/C。PB/ITO-PET电致变色薄膜500次弯曲,着色效率为105.5 cm2/C,并经1000次着色-褪色循环后着色效率为91 cm2/C,光调制范围为65%。利用ITO-PET为离子存储层(对电极)、凝胶电解质和PB/ITO-PET为工作电极组装得到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其光调制范围为53%,着色/褪色响应时间分别为13 s/18 s。  相似文献   
3.
通过变换羟基芳酮肟类萃取剂中R′—与X结构因素,并测试它们的萃取性能,以探索这类萃取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碲化铜法回收碲的物理化学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铜电解阳极泥中回收碲,可在H2SO4溶液中用铜置换,将碲还原成Cu2Te,再氧化酸浸或氧化碱浸Cu2Te, 最终可获得碲.文中阐述了碲化铜的形成、制备、特点及回收碲的物理化学原理.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内构件移动床反应器处理低阶碎煤制取高品质油气效果,在煤处理量为1 000t/a的中试平台上对0mm~10mm神木煤进行了连续运行热解实验,重点考察了炉温900℃条件下的煤热解产物分布及其基本特性。结果表明:在控制反应器底部最低排料温度530℃时,焦油产率可以达到格金干馏焦油产率的82.9%,焦油含尘量0.16%,焦油中360℃以下轻质组分含量为67.0%;半焦产率73.36%,其含S量有所降低,而发热量变化不大;热解气产率11.88%,其中富含甲烷和氢气,CH_4+H_2达73.0%。中试实验证明内构件移动床反应器可以有效处理碎煤热解,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以较高收率制取高品质油气。  相似文献   
6.
针对煤快速热解研究中样品添加量少(mg级)、焦油收集难等问题,本研究利用压片法制备微薄厚度(mm级)的煤层,并采用红外加热装置考察大添加量(g级)、微薄煤层的快速热解特性。对比堆积煤样和不同煤压片厚度(1.5~3 mm)与个数(1~2)的压片煤样热解特性发现,压片煤层热解过程的二次反应受到明显抑制,焦油产率急剧增加,在1000℃时达9.96%,为格金分析的1.5倍,实现油气产量的同步增长。模拟蒸馏分析发现,堆积状态下焦油以沥青质为主,而微薄煤层制焦油含大量轻油、酚油、萘油、洗油和蒽油。GC-MS和FTIR分析表明,随煤层厚度和个数的减少,焦油组分和含量提高,芳香烃类和含氧官能团吸收增加,进一步验证煤快速热解过程中煤层厚度对焦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揭示在二次反应充分抑制下煤高温热解的初级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验室气力脱湿小试装置考察了流化床和模拟输送床热气流时,不同气体温度、气速和煤粒径条件下洗精煤的脱湿特性.结果表明,在流化床条件下,气体温度503~543K、气速3.0~4.5m/s时,粒径3mm的煤在5s内可脱湿到含水6%~9%(ω);在模拟输送床热气流条件下,气体温度423~523K、气速7~10m/s时,粒径3mm的煤在5~7s内可脱湿到含水6%~9%(ω).且两种条件下脱湿动力学符合Page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轮胎半焦和石英砂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出碳化硅晶须。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制得的产物进行物相组成和形貌分析,探究反应温度(1 300~1 500 ℃)、反应时间(120~300 min)、升温程序以及半焦粒度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控制在1 350 ℃左右,且采用先升至1 500 ℃成核再降至1 350 ℃保温生长的加热方式时更有利晶须生长;原料粒度能够同时对碳化硅的生成和晶须的生长产生影响;随着半焦粒度的减小,碳化硅晶须的产量和质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轮胎半焦粒度100~120目(150~120 μm)、反应温度1 350 ℃、反应时间240 min的最佳条件下,碳化硅产率为95.36%,制得的晶须直径为50~120 nm,长度为50~80 μm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焦化过程煤调湿技术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荣成  许光文 《化工进展》2012,(Z1):149-153
焦化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也是节能减排降耗重点行业。通过改进焦化工艺技术,降低物耗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焦化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焦煤在装炉前进行调湿预处理是工艺相对简单而节能减排效果又显著的技术方法。本文介绍了煤调湿技术用于炼焦过程节能减排、增产降耗的作用效果及原理,重点综述了煤调湿技术发展历程与不同类型调湿技术特点,展望了煤调湿技术发展方向和在我国焦化行业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武荣成  康厚军 《工程力学》2014,31(4):245-251
该文研究了两端固支情况下的碳纳米管谐振器在直交流电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响应。考虑外激励频率接近其固有频率的主共振情况下以及几何非线性,忽略静电力的非线性、范德瓦耳斯力和初始静变形的影响,运用欧拉伯努利连续梁理论,通过哈密尔顿原理得到非线性控制方程。然后利用伽略金方法离散得到降阶方程,最后应用摄动分析方法获得其振动响应的幅频曲线。主要分析了阻尼、直交流电荷载、几何三次非线性项对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三次非线性项直接影响碳纳米管谐振器在外激励作用的振动响应以及碳纳米管在交流电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相对于直流电荷载更加敏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软化行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