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4篇
化学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随着卫星星座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卫星研制周期的要求越来越短,对卫星自动化测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桌面电接口测试存在有安全隐患、测试效率较低及数据一致性差等问题,亟需开展桌面电接口的自动化测试研究;针对具备自动化测试能力、具备数据自主分析能力、具备模块化集成能力的要求,对批生产卫星的桌面电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设计;通过程控接线盒实现了任意待测节点信号的选通控制,利用NI的采集板卡和控制分析软件完成待测项目的分析及自动测试报告的生成;该方法可以避免测试过程中的线缆插拔等操作,而且具备自动数据分析、自动生成报告的能力,同时可完成多颗星的并行测量,可大幅提升桌面电接口的测试效率,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质轻、耐腐蚀性、力学强度高等特点,提升树脂与纤维界面强度可以优化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利用杂萘联苯聚芳醚树脂所具有的优异溶解性,选择氯仿∶N-甲基吡咯烷酮=2∶8混合溶液作为溶剂,制备耐高温溶液型上浆剂。通过对碳纤维进行上浆操作,在碳纤维表面包覆杂萘联苯聚芳醚砜树脂基团,纤维表面活性增加,当溶液上浆剂质量浓度为1.0%~1.5%时,树脂在碳纤维表面分散性较好,通过对比使用不同上浆剂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使用浓度为1.5%的溶液上浆剂处理后的碳纤维相较于脱浆碳纤维,玻璃化转变温度从未处理的214℃提升至223℃,损耗因子从未处理的0.38下降到0.33,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提升了12.0%,层间剪切强度提升了11.1%,证明溶液型上浆剂的使用提升了纤维与树脂间的界面性能。综上,溶液型上浆剂的使用能够提升碳纤维的表面活性,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界面剪切强度,且提升效果优于市售常见环氧上浆剂,加工方便,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复述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高质量的复述资源对于提升信息检索、问答系统、机器翻译等任务的效果有很大帮助。该文将任务限定在中文短语复述抽取,提出了基于2BiLSTM+CNN+CRF的序列标注模型,用于单语中文语料短语划分,通过若干过滤规则获取优质中文短语。之后又提出了基于表示学习的候选复述获取方法,通过BattRAE模型获取中文短语向量表示,并使用余弦相似度计算短语间的语义距离。该文根据语义距离对短语对进行过滤,将语义距离相近的短语视作候选的复述短语,再通过规则过滤掉错误的候选复述。在最后的结果中,随机抽取出500条短语复述资源进行人工评价,达到了0.814的精确度以及0.826的MRR值。  相似文献   
4.
若西北地区750 kV超高压输电线路下诸多果园和大棚的位置和布置不恰当,其地面设施的金属构件上可能感应一定的电压,严重时会使接触的人员感到不适。该文以750 kV超高压输电线路下葡萄园的布置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布置情况下金属设施上的感应电压。研究表明:在垂直于输电线路布置情况下,若悬浮金属铁丝足够长则可以降低其上的感应电压值;抬高输电线路的高度也可降低铁丝藤架的感应电压值。  相似文献   
5.
6.
为避免直流输电换流阀塔结构放电,对阀塔结构设计了合适的均压环,该设计应用ANSYS软件建立换流阀屏蔽系统结构模型,采用伽辽金间接边界元方法分别对未加均压环的阀体结构与施加均压环的整体结构进行表面场强分析,具体分析了均压环的高度、位置、间距对阀箱体结构表面场强的影响,文中对不同的均压环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根据比较结果选择了合适方案,该方案下的均压环使阀箱体得到良好屏蔽且均压环无起晕现象。比较结果说明换流阀体结构外部均压环之间距离越大,阀箱体结构所对应的棱边中点场强越大,均压环的施加使阀箱体模型对应尖角部位表面场强大幅度减小且均压环高度越大,阀箱体尖角部位表面场强越小。  相似文献   
7.
鉴于城市固废焚烧(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MSWI)过程控制系统的封闭特性与工业现场的安全性要求,如何实现离线多模态数据的时间同步发布和如何搭建数据驱动预测模型的类工业现场验证环境,是实现智能建模算法落地应用需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开发多模态数据驱动的MSWI过程验证平台,由多模态历史数据同步子系统和多模态历史数据驱动建模子系统组成。首先,结合现场领域专家预测关键工艺参数过程的抽象化描述,设计验证平台的结构;然后,建立以炉膛温度、烟气含氧量和锅炉蒸汽流量为输出的多模态数据驱动预测模型;最后,搭建硬件环境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子系统间的协同运行。利用实际过程数据与火焰视频验证该平台能够解决多模态数据驱动预测模型构建中存在的采样难、同步难、匹配难等问题,能够提供可靠的工程化验证环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