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1.
通过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纳米叠层锌/碳纳米管和光亮锌/碳纳米管2种复合薄膜,薄膜的拉曼光谱验证了锌与碳纳米管的共沉积。薄膜表面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显示碳纳米管表面的金属包覆层连续且均匀,预示着良好的界面结合。在2种薄膜的断口和裂纹处分别发现了被拔出基体和桥联的碳纳米管,证实了碳管对基体具有有效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钽喷丝头的品质,提高其硬度和耐碱腐蚀能力,利用热丝CVD制备不同粒径的金刚石薄膜,并通过对钽衬底的碳化处理,成功使之沉积于纯钽啧丝头表面,对纯钽喷丝头进行表面强化.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大粒径金刚石薄膜有少量孔隙,小粒径金刚石薄膜细腻致密.硬度测试结果表明,金刚石薄膜钽喷丝头表面硬度达HV1 000以上,远高于纯钽及其它工艺处理后的钽喷丝头.可纺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性能都达到或超过传统喷丝头,完全可以取代成本高昂的铂金喷丝头.  相似文献   
3.
王裕超  丁桂甫  吴惠箐  汪红  姚锦元  杨春生   《电子器件》2007,30(5):1542-1546
一类为保护MEMS微继电器、提高它们使用寿命,而设计生产的微异型触点.该类微异型触点利用MEMS工艺,对铜基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纤维复合电镀层进行细微图形化加工而成.一系列测试表明,铜基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纤维复合电镀层本身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性能,而利用MEMS工艺表面细微图形化加工后的微异型触点,比未经图形化加工的复合电镀层及纯铜触点具有更好耐电弧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4.
超声振荡辅助制备铜基碳纳米管复合电镀层工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碳纳米管在铜基体中的分散与结合两个问题, 运用超声振荡辅助复合电镀制备铜基碳纳米管(Cu/ CNTs) 复合镀层。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进行观察, 复合镀层微观表面平整, 碳纳米管在基体中均匀分散, 其与基体结合良好。依据实验结果对超声振荡在复合电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给出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Ag基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复合电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电接触性能优越的复合电镀层,选用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纤维作为增强相物质,在优化选择的镀液体系中,利用超声振荡辅助复合电镀制备Ag基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纤维复合电镀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观察,证明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纤维能够均匀分散到Ag基体中并实现良好结合,其中,Ag更在碳纳米管表面外延生长,形成了有效的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燃料平模成型机关键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类生物质原料粉碎成小粒子后,若施加一定的压力,粒子会发生变形并互相结合。利用一定温度下植物细胞内水质素粘性的增加可以将粒子牢固胶合,使原料形成块状固体,作为燃料使用。平模成型机是常用的成型设备之一。文中对设备成型部分中的压辊进行受力分析,推出成型机功率和生产率的理论计算公式,并根据生物质成型机理分析提出了平模机成型部分关键参数的选择方法。经实际检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了锌基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其中, 碳纳米管表面的锌沉积层平滑连续, 无明显界面缺陷, 与其它金属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相比, 这种独特的界面形貌是值得注意的。在对材料变形区的观察中发现, 在薄膜变形的过程中, 适中的结合强度将允许碳纳米管与基体发生界面脱黏, 碳纳米管被拔出基体后桥联在裂纹中。虽然界面结合受到损伤, 但是仍然可以有效地传递应力。当裂纹继续扩展, 碳纳米管石墨片层开裂, 直至完全断裂。同时, 这些桥连在裂纹中的碳纳米管趋向于向垂直于裂纹的方向滑移, 它们在基体中移动时会对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些过程都将消耗大量的破断能, 从而起到对基体的增强效果。锌基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平均硬度由HV178.3上升至HV493.5。   相似文献   
8.
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不仅可以减轻过量CO_(2)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生成的含碳燃料有利于缓解能源短缺。但是,CO_(2)RR路径较为复杂,存在着选择性低、电流密度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亟需开发高效廉价的催化剂来推进其发展。超薄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加快的动力学传质和可调的电子结构等优势,有望突破CO_(2)RR的研究瓶颈,因此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近4年来不同超薄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电催化CO_(2)还原产液体燃料(甲酸、甲醇、乙酸)中的应用,探讨了超薄材料相较于块体材料的优势及其对催化活性、选择性以及反应路径的影响,并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议,包括超薄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学、作为载体的潜力、机理分析和机器学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