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气-固并流下行快速流态化的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气-固并流顺重力场运动中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依此将气-固运动过程分为第Ⅰ、Ⅱ加速段及恒速段.在直径为φ140mm,高为5.8m的下行快床中,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μ_g=1.3-10m/s,G_a=30-180kg/m~2·s)床层压力梯度轴向分布及第Ⅰ加速段长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颗粒特性对上述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固并流下行快速流态化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春鸣  钟孝湘 《化工学报》1990,41(3):281-290
对气—固两相流动的流体力学分析,建立了下行快速流化床气—固流动行为的数学模型.对四种颗粒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床层压力及压力梯度的实验测定,回归得到了模型参数C_d的关联式:C_d=AK·C_dAK=(l+2.78/m)×14.1/Fr由模型及C_d关联式,预测了描述气固并流向下运动的诸物理量,并与实测值比较,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气—固并流向下运动的流体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3.
气-固并流下行快速流态化的研究(I)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春鸣  俞芷青 《化工学报》1990,41(3):273-280
研究气-固并流顺重力场运动中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依此将气-固运动过程分为第Ⅰ、Ⅱ加速段及恒速段.在直径为φ140mm,高为5.8m的下行快床中,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μ_g=1.3-10m/s,G_a=30-180kg/m~2·s)床层压力梯度轴向分布及第Ⅰ加速段长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颗粒特性对上述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气-固并流下行系统中两相流体力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直径为φ140mm,高为5.8m 的冷模试验装置内,研究了气-固并流顺重力场运动的两相流体力学行为。试验采用四种颗粒,在气速为1.3—10m/s,颗粒循环速率为30—180kg/m~(2)·s 的操作范围内,测定了系统压力梯度的轴向分布,并且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一维两相流数学模型,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得到了该模型待定参数 C_d 的关联式。模型对该过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快速流化床出口结构形式对床层轴向空隙率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出口结构形式对床层轴向空隙率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在出口结构形式对两相流动约束作用较弱时,快速流化床中轴向空隙率呈上稀下浓形式;当出口结构形式对两相流动具有强烈约束作用时,床层中轴向空隙率分布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并流下行快速流态化气-固两相流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直径为φ140mm,高为5.8m 的冷模实验装置内,采用四种颗粒,在气速为1.3~10m/s,颗粒循环速率为30~180kg/m~2·s 的操作范围内,测定了气-固并流顺重力场流动系统压力梯度的轴向分布,并且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一维两相数学模型。模型对该过程的予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气—固并流下行惯性分离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祁春鸣  俞青 《石油炼制》1989,(12):51-56
  相似文献   
8.
气-固并流下行惯性分离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气-固并流下行冷模系统中,气-固惯性分离装置结构选型和操作气速、颗粒循环速率等对于气-固分离效率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气-固并流下行系统中,采用内缩、外扩双喷嘴气-固惯性分离器,可以达到很高的分离效率(95—99%)。在气体速度3-8m/s、颗粒循环速率40—120kg/(m~2·s)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分离效率及喷嘴压降得到长度为190mm、出入口截面积为1∶2(出/入)的Ⅲ型喷嘴分离效果最好。同时讨论了Ⅲ型喷嘴的流体阻力及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