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8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配电自动化故障处理性能主站注入测试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更好地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处理性能进行测试,提出了一种主站注入测试法,以模拟配电网中发生的各种故障现象并对配电自动化主站的故障处理性能进行测试。描述了所开发的主站注入测试平台的组成,详细论述了主站注入测试平台的工作原理及测试的基本步骤。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处理测试问题,适合作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工厂验收、现场验收和实用化验收工具。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配电网电缆化的改造,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论述了电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提出自动化设备配置的要求,对各种通信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经济、实用、可靠性高的配电自动化方案。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10kV电缆配电网的常用接线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10kV用户侧实现电缆环网的方案。经过比较,用户侧环网接线方式的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然后针对用户侧电缆环网的特点,提出了用户室的自动化重点和功能配置。最后对电缆配网的运行管理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配电网故障处理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更好地进行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对全负荷开关馈线、全断路器馈线以及负荷开关与断路器混合馈线情况下的配电网故障处理过程分别进行了论述,指出全负荷开关馈线和全断路器馈线各有利弊,负荷开关与断路器组合馈线能够扬长避短并综合两者的优点.分别针对多分段多联络和多供一备网架结构的模式化故障处理步骤给出了建议,并指出只有结合模式化故障处理才能充分发挥上述网架结构的优势,达到提高配电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建议采用超级电容器作为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备用电源的储能手段,并给出了超级电容器容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机系统检测与调整偏火刘伟华,杨颖,赵树仁偏火是机立窑煅烧过程中一种常见的非正常煅烧状态。它不仅影响熟料的产质量,而且严重的偏火是立窑爆炸喷火的潜在诱发因素。立窑的偏火可分为两种:1.固定部位的偏火。这多属于设备上的原因,如:砌窑不圆,窑与布料器...  相似文献   
6.
用面积为73米~2的聚酯类中空纤维膜气体分离装置,进行了分离氨尾气中氫的扩大试验。考察并分析了压力、温度、氨尾气流量等因素对渗透过程的影响,取得最佳的渗透工艺参数已接近或达到了国外聚酯类均质中空纤维膜分离氨尾气中氫的水平:渗透气产量65~80标升/米~2·时,氫收率=80%,氫纯度=80%。可使氨厂节能12.6万千卡/吨NH_3,增产氨4%,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循环法制碱及氯化铵所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碳化塔结疤物的清洗。通常在苏尔维制碱法中,为了保证碳化塔的正常操作,必须定期的以氨盐水清洗或以热水与蒸汽煮洗碳化塔结疤物。在循环法中除了没有可能利用氨盐水外,为了保证循环母液量的平衡,也不允许在系统中进入过多的水,因此,前述苏尔维制碱洗塔的方法均不能运  相似文献   
8.
油田配电网的负荷多为感应电机类负荷,无功负荷大,功率因数低,无功功率对油田配电网运行的影响很大。根据抽油机有功功率近似正弦曲线变化而无功功率基本不变的特点,指出不能依据功率因数来投切补偿电容器,提出了油田配电网抽油机无功分散补偿、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固定分组补偿等系列补偿方案。选取1条典型配电网线路,采用优化补偿软件进行计算,按计算结果对油田配网馈线实施了补偿。建立了油田配电网无功监测试验系统,通过对无功补偿前后测量数据的比较,验证了补偿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10 kV电缆配电网的常用接线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10 kV用户侧实现电缆环网的方案.经过比较,用户侧环网接线方式的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然后针对用户侧电缆环网的特点,提出了用户室的自动化重点和功能配置.最后对电缆配网的运行管理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任世灵  赵树仁 《变压器》1996,33(3):10-12
针对原选择开关定触头结构存在的缺陷,通过联合设计,从结构和材料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进。详述了改进后的结构及优点,并对改进前、后的组合件数、铜材耗量,及其价格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