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与Cu(Ⅱ)溶液反应,以甲醛为还原剂,硝酸银为活性剂,在30℃水浴中反应60min,制备出纳米铜/改性聚丙烯腈复合纤维.通过XRD、AFM、SEM等分析手段对其表征,结果表明:单质铜颗粒键合于纤维表面,铜颗粒呈球形,且沿表面链状排列,其粒径大小在100nm以内.  相似文献   
2.
纳米铜/聚醋酸乙烯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为配体,与CuC l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反应,生成PVAc-Cu(Ⅱ)配合物。合成反应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以2 h为宜;用电导率法得出PVAc-Cu(Ⅱ)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PVAc链节单元CH2CH(OCOC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在回流条件下对新合成的PVAc-Cu(Ⅱ)配合物进行还原,制得纳米铜/聚醋酸乙烯酯复合材料。IR分析表明:PVAc-Cu(Ⅱ)配合物中PVAc链节中的CH3COO—中的羰基氧提供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Cu(Ⅱ)形成配位键。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铜/聚醋酸乙烯酯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铜粒子的粒径在12.5~37.5 nm范围。  相似文献   
3.
利用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经羟胺改性后得到具有螯合性能的偕胺肟纤维(AOCF),然后将AOCF浸渍于硫化铅(PbS)纳米溶胶中,利用物理吸附以及微粒表面与AOCF中的羟基和胺基的键合作用,合成了纳米PbS/AOCF复合纤维。分别对产物进行TEM、XRD、IR及AFM表征,结果表明:纤维上纳米PbS的粒径大小平均为30nm,呈规则的纳米球形,且分散性较好,均匀分布在纤维的表面。  相似文献   
4.
5.
偕胺肟基Cu(Ⅱ)、Hg(Ⅱ)配合物纤维的抗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偕胺肟基聚丙烯腈纤维(AOCF)分别与Cu2+和Hg2+通过配位反应,得到AOCF-Cu(Ⅱ)、AOCF-Hg(Ⅱ)配合物纤维,研究了这两种纤维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4种微生物的抗菌性能。实验表明:配合物纤维中金属离子含量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好;金属配合物纤维对4种菌的杀灭有选择性;AOCF-Hg(Ⅱ)的抗菌能力强于AOCF-Cu(Ⅱ)。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纳米纤维开发现状及研究成果,展望了21世纪纳米纤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抗菌性能、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进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链球菌等微生物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抗菌15h,抗菌率均达90%以上;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率高于非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对其的抗菌效率.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铜/聚丙烯腈纤维的断裂强力、初始模量、应力均优越于非纳米级铜/聚丙烯腈纤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求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基体化学镀铅最佳工艺条件.以醋酸铅为主盐,三氯化钛为还原剂,EDTA和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将金属铅镀覆于纤维表面.结果表明:镀液主要成分的浓度以及施镀的温度、镀液的pH值、施镀时间对金属铅镀覆于纤维表面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得出结论:醋酸铅、三氯化钛、EDTA、柠檬酸三钠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0.0~16.0g/L、20.0~30.0ml/L、50.0~70.0g/L、100.0~140.0g/L时,pH值为9.0~10.0,温度60℃水浴,施镀时间90min,聚丙烯腈纤维表面镀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