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化学工业   10篇
建筑科学   5篇
水利工程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净水技术》Vo1.23,No.2,2004,18~20水力藻类床是针对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系统,由生长水生附着生物的水渠、脉冲布水装置、旋转筛网、滤池、紫外消毒单元等组成,藻类由收割机定期收割。细菌、藻类和附着水生物在水渠中自然组合。藻类在水力藻类床中对磷的去除起主导作用。一年中优势的藻类种群为藻青菌和硅藻属,丝状藻类能够通过过滤、吸附、同化(包括过度摄取)和沉淀作用去除污水中的磷。影响  相似文献   
2.
潜流型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湿地应用中较好的池型、湿地植物和填料介质的类型。认为采用往复流有助于形成脱氮的环境,种植具有浓密和较长根系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有利于提高脱氮效率,种植具有茂盛枝叶的湿地植物如凤眼莲、浮萍等可以辅助除磷。同时认为沸石床去除氨氮效果更为明显,碎石床除磷效果较好,而综合考虑脱氮除磷效果,粉煤灰床则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沙及活性炭吸附方法对以黄河水下游饮用水源水库的有机物类型及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吸附溶解性有机物(DOC)在鹊华水库、东营水库水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2.7%、89.2%;可吸附难降解DOC所占比例分别为74.2%、62.4%;混凝处理后,可吸附DOC比例分别降低3.2%、14.0%;臭氧氧化处理后,可生物降解性DOC比例分别提高38.2%、5.1%.针对黄河下游水库水的水质特点,可采取混凝沉淀与臭氧生物活性炭串联处理工艺,进一步降低水源水中DOC含量.  相似文献   
4.
藻类膜对城市污水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反应器中装满填料并接种藻类,经培养驯化后处理生活污水,对营养物质氮、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静态试验结果显示在3d内氨氮的平均处理效率达到89.2%,正磷酸盐的平均处理效率在达到71.3%;连续18d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3d的条件下氨氮的平均处理效率达到85.9%,正磷酸盐的平均处理效率在达到63.0%.填料上生长的藻类膜优势藻种有鞘丝藻、颤藻、链丝藻和少量小球藻及栅藻.实验证明,藻类生物膜可以用于以除磷脱氮为目的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介绍价值工程原理和现有常见建筑给水管材的基础上,以上海市某一18层住宅楼给水管材的选择为例,着重介绍了价值工程原理在给水管材选择上的运用。在考虑到成本因素和供水安全及水质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比较,作者认为在一般标准的住宅楼中,易选用UPVC管作为给水管,在中等标准的住宅楼中,易选用PP-R管作为给水管,而在较高标准的住宅中则易选择铜管作为给水管。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高校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流向与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说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并阐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再生水回用人工景观水体优势藻和水华指示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人工景观水体用水,考查了北京5~9月期间藻类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以二级出水作为景观用水的人工水池中,夏季暴发水华的优势藻种类以绿藻为主,主要有小球藻、十字藻、栅藻等,另外还有短时期的裸藻出现,蓝藻一直没有成为优势种属。试验水体的氮磷比为5~15,处于地表水的氮磷比为3~45,可见氮磷比并不是决定水华优势藻的主要因素。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及分析表明,碳元素的水平才是影响水中优势藻种的关键。试验结果得出水体透明度与藻类生长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本试验中当透明度低于0.4m可称已发生水华,可作为水华发生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8.
9.
水华预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水华预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水体预警因子进行实时监测与处理,建立更符合水体实际的多维动态水华预警模型,进一步提高预警模型的可靠性,是水华预警模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国内外水华预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遥感技术(RS)、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水体预警因子进行实时监测与处理,建立更符合水体实际的多维动态水华预警模型,进一步提高预警模型的可靠性,是水华预警模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