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锂离子动力电池推广应用的条件日趋成熟 在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市场前景的双重推动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技术和经济性优势显著,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矸石粉煤灰、矸石黄土作为固体充填材料的胶结性能的实验研究,分析矸石粉煤灰、矸石黄土充填体强度性能,并以水泥作为胶结材料,重点分析了水泥对矸石黄土固体充填材料的强度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矸石黄土进行固体充填,充填体强度高于矸石粉煤灰充填体;在矸石黄土固体充填材料中加入水泥,并随着掺量的增加,充填体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可缩短充填采煤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4.
5.
利用Fe-Ga合金应变大、驱动简单和磁机耦合系数高的优点制成的Fe-Ga合金磁致伸缩导波传感器是一种新型导波 检测装置,为提高传感器的换能效率,结合Fe-Ga合金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测量Fe-Ga合金材料的静态特性,初步得到了 Fe-Ga合金材料工作的最佳磁场强度范围,将Fe-Ga合金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耦合到导波传感器中,建立了 Fe-Ga合金磁致伸缩导波传感器激励、传播、接收的模型。通过分析传感器永磁体的提离效应,得出最佳提离距离为2.5mm,通过对接收电压及应变的分析,得到了传感器的永磁体剩余磁场强度为 1.0T,选取非均匀分布的静态偏置磁场大小为1.0T,提离距离为2.5mm,仿真计算得到接收端的电压峰值为 0.15V。  相似文献   
6.
离子液体具有蒸汽压低、稳定性高及溶解性能强等一系列优良特性,使其成为新型CO_2捕获剂的理想选择。本文采用微波合成法,制备了咪唑氨基酸、咪唑四氟硼酸盐和咪唑六氟磷酸盐功能型离子液体,考察吸附CO_2性能,并以咪唑氨基酸离子液体为电解质,在外加电压条件下将CO_2转化为甲醇。实验结果表明:咪唑甘氨酸离子液体对CO_2吸附效果较好,最大吸附量为每摩尔离子液吸收0.24mol的CO_2,电转化甲醇的转化率在64.1%~77.4%。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造成各类环境问题的现状,对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的方法和其在煤矿中充填封存利用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温室效应和充填采矿技术的相关背景进行综述,引出对二氧化碳排放和采空区地表下沉的问题重视,接下来对CO2捕捉收集和其在煤矿封存进行介绍,最后对二氧化碳在煤矿充填开采中的应用的前景和潜力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针对内嵌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加固混凝土梁技术特点,研发了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张拉锚固体系,测试并分析了试验过程中预应力损失情况.结果表明,预应力损失随螺旋肋钢丝加同量及初始预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很小,不超过5%,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相对较大.在5~10%之间,放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大小介于上述两种损失之间.一般不超过10%,且加固量及初始预应力水平对该项损失的影响较显著.研究结果为该新型加同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等新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广应用的条件已日趋成熟.但由于充电、放电和维护管理等成组应用技术研究严重滞后于电池技术的发展,致使新型动力锂电池发生部分电池过充电、过放电、超温和过流问题,造成成组动力锂电池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发生燃烧、炸裂等严重安全问题.成组动力锂电池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成功了"基于极端单体电池充放电控制技术"和"动力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为动力锂电池的安全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在国家"863"和北京奥运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表明,由上述技术构建的动力锂电池系统可有效防止发生过充电、过放电、超温和过流问题,为动力锂电池系统安全应用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还原法,通过在制备过程中加入KAl(SO4)2和NaOH,制备了超细非晶态合金结构的NiB催化剂。Al(OH)3的生成是制备超细NiB催化剂的关键因素,且NiB的粒径随着Al(OH)3生成量的增加而减小。当Al/Ni摩尔比为1∶1时,该方法制备的NiB催化剂粒径约为未加入铝盐时的1/6。催化评价表明,在糠醛加氢和硝基苯加氢反应中,制备的NiB催化剂的活性随着制备过程Al(OH)3生成量的增加而增大。当Al/Ni摩尔比为1∶1时,NiB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为未加入铝盐时的3倍,其原因可以归于该方法制备的NiB催化剂小的粒径和大的比表面积。同时,采用含铝盐废液制备的NiB催化剂的催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过程的铝盐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