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根据菌株菌落、菌丝体、孢子等形态特征及其生理特性,初步鉴定高产纤维素酶的丝状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命名为XA-1。考察了不同碳源及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等因素对XA-1产酶的影响,并研究了该菌所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及酶解性能。该菌的最适产酶条件为:分别以水葫芦和硫酸铵为碳、氮源,30℃,pH 5.0,培养6 d后,内切葡聚糖酶(CMCase)、β-葡萄糖苷酶(β-Gluase)和滤纸酶活力(FPA)分别达到4 083.2、3 258.8 U/g和773.2 U/g(成熟曲)。CMCase、β-Gluase最适反应温度为45℃,FPA则为55℃;CMCase、β-Gluase和FPA的最适反应pH分别为5.0、4.5和5.0。菌株XA-1纤维素酶酶解香蕉秆或水葫芦32 h后,酶解得率分别达到27.3%和29.8%。菌株XA-1在纤维素酶开发及转化秸秆类纤维素为可发酵糖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里氏木霉和黑曲霉以香蕉秆作为碳源生产纤维素酶的培养特性。采取30℃培养木霉30 h后接种黑曲霉,32℃混合培养,得到FPA和β-Gluase活性互补的酶系组成:FPA为920.6 U/g,β-Gluase为864.2U/g。对发酵曲降解香蕉秆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木霉纯培养曲和黑曲霉纯培养曲以2∶1混合酶解时,最大酶解得率达到30.6%,酶解得率比木霉纯培养曲提高16.8%;优化条件下混合培养的酶解得率为31.5%,达到最大酶解得率所需时间比木霉纯培养曲缩短4 h,酶解得率提高20.2%。混合培养不仅优化了纤维素酶系组成,提高了糖化效率,而且可大大简化生产全酶系纤维素酶的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微生物能否转化提高山楂中总黄酮的含量并优化其发酵工艺,以山楂粉为发酵基质,分别与20种食用真菌进行共同发酵,通过监测发酵液中总黄酮含量,筛选转化效率最高的食用真菌,并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其发酵工艺。结果表明,20种供试真菌中,蛹虫草发酵山楂液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在发酵温度25 ℃、发酵时间7 d、接种量6%及料液比1∶35(g∶mL)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发酵7 d,蛹虫草发酵山楂液中总黄酮含量为42.8 mg/g。  相似文献   
4.
刘杰凤  王春  韩寒冰  周天 《广州化工》2012,40(10):192-194
分析了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基础,构建多元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两专业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全面提升和实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