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采用空气-水系统,在1 500 mm×400 mm的矩形塔内,对4种不同角度的梯形孔垂直筛板(TH-VST)和1种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的矩形孔垂直筛板(RH-VST)的持液量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H-VST清液层高度的不均匀分布程度(参差度)比RH-VST塔板有明显改善。参差度随着梯形顶角θ(两斜边延长线夹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气速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具有良好导流性能的梯形顶角θ的范围,同时给出了参差度的关联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某风电齿轮箱在运行3年6个月后监测到运行异常,拆解后发现其中一个行星轮发生断齿失效。实验通过对行星轮断口宏微观形貌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分析、金相组织分析、残余应力分析和晶粒分布分析等,确定了行星轮轮齿的断裂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行星轮材料母材各化学元素含量及轮齿表面碳元素含量均满足标准规范要求。行星轮轮齿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规范要求,轮齿渗碳层金相组织和行星轮母材金相组织均未见异常,表明行星轮渗碳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均满足材料使用要求。轮齿断口起裂源区存在大尺寸非金属夹杂物的聚集是运行过程中在该处萌生裂纹并扩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SEM、持久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正火冷速对2.25Cr-1Mo钢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空冷、30 ℃/min、5 ℃/min冷却时,2.25Cr-1Mo钢在530 ℃的外推持久强度σ104均为120 MPa左右。当正火冷速降至1 ℃/min时,持久性能显著降低,主要因为此时在贝氏体-铁素体界面析出大量大颗粒析出物,导致蠕变孔洞产生;同时大量的先共析铁素体出现,基体强度降低,难以阻碍持久裂纹扩展,导致持久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采用连续流动法测定废水中挥发酚含量,通过实验过程分析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其中主要包括:样品的重复测定、标准溶液的配置、校准曲线的拟合、仪器本身测量的误差等,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测量模型并对各分量进行计算评定,最终计算得出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通过评定各因素不确定度分量,进而得出如何减小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系列不同成分板式金具工件和5炉不同碳含量实验钢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组织分析,研究了碳含量对电力铁塔金具用Q235B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Q235B材料强化作用取决于多种强化方式叠加产生复合作用,随着碳含量增加,铁素体基体中固溶强化作用逐渐增强;第二相即珠光体体积分数增加,其起到的强化作用增强。分析得出:随着碳含量增加,Q235B钢组织中珠光体含量增加,强度升高,韧塑性降低。碳含量(质量分数)小于0.068%时组织中珠光体含量少,材料强度降低。出于金具服役安全性考虑,电力铁塔金具用Q235B钢中碳含量在标准范围内应保证不低于0.068%,保证材料足够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FLUENT,即一款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规整填料塔内的气液两相并流流动时的液相分布进行了研究,用数学方法拟合出压降和持液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基于Mellapak350Y填料建立了物理模型,采用的方程是RNG k-ε湍流模型封闭动量方程。模拟过程中引入了表面张力源项以及相间作用力源项。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了求解规整填料塔内两相并流流动的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力学性能检测、微观组织分析、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形态2.25Cr-1Mo钢在530 ℃×2000 h长期时效过程中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正火冷速下降,组织中大尺寸等轴状铁素体含量增加,贝氏体含量下降。组织中贝氏体含量高时,钢的强韧性匹配良好,时效过程第二相碳化物粗化不明显,组织稳定性更高。大尺寸等轴状铁素体基体强度低,时效过程界面碳化物粗化与聚集速率快,且沿晶界呈链状分布,导致组织稳定性较差。铁素体含量>40%,时效脆化现象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废水中硫化物的含量,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分析得出:实验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包括,实际样品的平行测定、配置标准溶液、拟合校准曲线、仪器误差等。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测量模型并计算得出各个分量在不确定度中所占比重,最终得出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通过比较不同来源分量不确定度的大小,最终得出减小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