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金属工艺   1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领域中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项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体生化指标和各种病原体的检测,糖尿病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人的监测以及空间生命科学的在线监视等医学领域,它以准确,灵敏、高效,快速,设备简便和成本低等优点,逐渐成为近年来医学诊断监测技术的热点之一,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中医学领域中的新型生物传感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RCC1基因多态性 rs1046282与肺癌患者铂类联合化疗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 使用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MassARRAY)对317名肺癌患者rs1046282进行基因分型,讨论其与铂类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发现ERCC1 rs1046282与大于55岁患者及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学毒副反应相关,并且与小于等于55岁患者及小细胞肺癌患者胃肠道毒副反应相关。结论: ERCC1 rs1046282可能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肺癌患者铂类化疗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郭瑜  周宏灏  刘昭前 《金属学报》2013,18(4):443-448
目前关于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研究集中在药物代谢和药物靶点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和其他基因突变(例如拷贝数的变化)的表型效应,而仅分析DNA序列不能完全解释药物反应个体差异。miRNA的发现,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其与靶基因mRNA 3'非翻译区(3'UTR)互补结合,引起mRNA切割或翻译抑制,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下调基因表达。miRNA可负调控大量人类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许多药物疗效相关基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miRNA是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又一重要因素。本文从miRNA调控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点,miRNA及其结合位点多态性等方面对miRNA在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中所起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沈杰  谢海棠  刘昭前 《金属学报》2013,18(3):331-338
蛋白合成是维持细胞稳态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步骤。翻译过程的调控多发生在蛋白合成起始过程,多种翻译起始因子(eIFs)参与此过程。在细胞恶性表型转化过程中,常伴随这些因子的磷酸化、过表达及降解过程异常。如帽结合蛋白eIF4E高表达,甲硫氨酸-tRNA结合蛋白eIF2过度活跃,eIF3的活性增高等现象。eIFs在蛋白合成及细胞增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其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对eIFs及肿瘤翻译调控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韩丽芳  刘昭前 《金属学报》2008,13(10):1195-1200
eIF3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和最复杂的一个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它在真核细胞翻译调控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 eIF3 的许多亚基在人类肿瘤中表达量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主要对 eIF3 亚家族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尹继业  刘昭前 《金属学报》2008,13(2):220-227
ATP 结合盒亚家族C(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 ABCC) 蛋白家族是新近发现的一个较大的蛋白家族。该家族目前由9 个成员所组成, 在人体内分布广泛, 参与机体内一些重要物质的转运。同时许多化疗药物也是它们的转运底物, 其过度表达往往与肿瘤的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 ABCC 基因变异可以导致机体内物质代谢的改变和肿瘤耐药程度的改变, 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导致遗传性疾病的产生。本文对ABCC家族变异现象及其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周芳  周宏灏  刘昭前 《金属学报》2008,13(4):452-456
视黄醇结合蛋白( retinol hinding protein,RBP)属于视黄醇运载蛋白,其血清水平常作为临床营养状况、肝肾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的评价指标。最新研究发现: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为一种新的脂肪源性信使,参与了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这一发现使得RBP4开始倍受关注。本文主要介绍视RBP4的结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谭胜蓝  周新民  彭娟  张伟  刘昭前  周宏灏  李智 《金属学报》2012,17(12):1413-1418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较好的抗凝疗效和安全性,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或类似于华法林和依诺肝素。当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发生大出血,或者需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处理时,常须紧急逆转其抗凝活性。目前尚未研发出达比加群酯特异性解药,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治疗。监测凝血酶凝固时间(TT)和蛇静脉酶凝结时间(ECT)等指标有助于判断逆转达比加群酯活性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经具有多年丰富经验药物临床试验领域资深专家,根据湖南实地疫情情况,讨论并达成《新冠肺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GCP紧急应对措施(2.0版)》,供GCP从业人员参照实施。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为Ⅱ~Ⅳ级,其中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高级别胶质瘤。传统上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主要是基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但是仍有很多生物学特点无法很好地解释。而以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已被证明对脑胶质瘤分子特征的分类和患者预后情况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IDH在成人Ⅱ级和Ⅲ级弥漫性胶质瘤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突变频率较高。IDH突变的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TP53和ATRX突变的特点。少突胶质细胞瘤也伴随IDH突变并以1p/19q联合性缺失和CIC、FUBP1、Notch1、TERT启动子突变为特征。胶质瘤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临床诊断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