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6篇
冶金工业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氧化铁皮的起泡行为发生在热轧过程,当铁皮发生起泡现象时,铁皮界面气体压力增加造成铁皮被顶起,在热轧轧制中起泡的铁皮被碾碎易于形成麻点和铁皮压入缺陷.通过热重分析手段和扫描电镜微观观察研究了超低碳钢、超低碳含磷钢、低碳钢、中碳钢在加热过程中铁皮的起泡行为,重点探讨了磷和碳元素对铁皮起泡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980℃附近磷元素形成Fe3(PO4)2,此相高温下易于熔融气化造成铁皮起泡;在1050℃以上的高温区间,碳元素活性增高,随着铁皮生长界面碳元素的富集氧化,形成CO和CO2对铁皮起泡影响明显,高温试样铁皮气孔和裂纹密集.  相似文献   
2.
 从热轧工艺角度对超低碳IF钢热轧卷表面卷渣、面翘皮缺陷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热轧工艺参数对该类缺陷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卷渣、面翘皮缺陷发生率随入炉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在炉时间加长,缺陷发生率降低。卷渣及面翘皮缺陷随出炉温度的增加基本呈现发生率下降的趋势,但从Minitab数据分析显示出炉温度影响不大。入炉温度和在炉时间对卷渣、面翘皮缺陷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庞在刚  李永林 《连铸》2012,31(6):24-26
结合连铸二冷水水处理工艺以及连铸二冷区的设备特点,对堵塞物成分、形貌、二冷水质、喷嘴结构以及连铸生产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二冷区喷嘴堵塞的因素。结果表明:连铸二冷水水质及二冷区主要设备的维护是影响喷嘴堵塞的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后,二冷区喷嘴堵塞数量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4.
王林  于洋  孙海  王畅  庞在刚  陈瑾 《轧钢》2016,33(5):63-66
表面质量是决定冷轧薄板总体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基于机器视觉发展而形成的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已经开始在国内诸多钢厂得到实践应用。本文通过对以线扫描为基础原理的在线表面质量检测系统的分析,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多级分类规则的应用,并对检出效果进行了评述。某冷轧公司引入了配备高速摄像头以线扫描方式检测缺陷的表面质量在线检测装置,通过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以及应用多级分类检测规则,实现了对20余种常见表面缺陷的检测和判定,并对冷轧薄板表面质量进行全面监控,提高了薄板生产的可控性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镜对镀锡基板表面线状缺陷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镀锡基板表面缺陷的主要原因为保护渣卷入和氧化铁皮残留。通过对镀锡基板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得出:控制连铸过程铝损不大于0.0050%、液面波动控制在±2.5mm、控制板坯入炉温度不小于200℃,合理控制连浇炉数,增大拉矫破鳞机弯辊插入深度,可以大幅减少镀锡基板表面线状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庞在刚  刘柏松  陈斌 《连铸》2015,34(3):1-3
结合IF钢连铸工艺过程,对影响增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间包覆盖剂对增碳量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控制中间包覆盖剂碳质量分数小于1%;控制中间包耐材碳质量分数和加覆盖剂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增碳量,降低成品碳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7.
300 t铁水包双枪喷吹脱硫均混时间的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3.5水模型研究了宝钢300 t铁水包双枪喷吹脱硫时,喷枪插入深度、气体流量、喷吹位置对均混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心喷吹的搅拌效果优于中心喷吹;喷枪插入越深,均混时间越小,但对底部耐火材料冲击加大;气体流量增加,铁水包内回流区增加,均混时间减小;喷枪弯曲时均混时间比同一工况直喷枪喷吹减少10%~30%。  相似文献   
8.
崔衡  刘洋  李东侠  王征  陈斌  庞在刚 《连铸》2015,34(3):4-8
针对异断面浇注,即同一板坯双流中间包内浇铸时,各流拉速和断面不同,生产不同规格铸坯的问题,采用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研究了钢液在中间包、结晶器水模型中的流场行为。根据PIV流场测速结果表明:断面尺寸差为200 mm时,中间包两流浇铸区平均流动速度相差约5.83%、最大速度相差约1.22%,结晶器流场差异不大,可进行异断面浇铸;断面尺寸差为1 100 mm时,中间包两流浇铸区流场速度差异最大约为50%,两流结晶器射流区平均速度、钢液冲击深度、涡心高度差异较大,不利于两流浇铸一致性,不建议进行异断面浇铸。  相似文献   
9.
采用酸洗、冷轧以及高温氧化模拟试验等分析方法,对高铝双相钢的热卷表面铁皮特点以及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铝双相钢热轧板表面易于形成鱼鳞状红铁皮缺陷,冷轧后表面容易产生色差形貌,影响表面质量;由于钢中铝元素添加较多,铁皮的界面可捕捉到明显的铝元素富集形貌,在1300℃模拟试样的铁皮界面Al2O3形成黑色颗粒带,颗粒带内铝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8%以上;铁皮内的铝元素富集情况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渐下降,作用层厚度减薄;基于对高铝钢铁皮形成的机理分析提出降低出炉温度、适当降低过程温度等手段来控制鱼鳞状铁皮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畅  于洋  王林  庞在刚  陈瑾  焦会立 《轧钢》2016,33(5):6-10
钢铁板带产品生产中发现,随着Si含量的增加,红铁皮缺陷比例增加,热卷表面质量下降。红铁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Fe2SiO4的液相温度有关,但目前对富Si相熔融的微观特征研究鲜少报道。本文通过热重模拟实验,研究分析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钢中Si含量等因素对铁皮界面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Si质量分数为0.15%时,基体与铁皮界面无典型的富Si颗粒带,Si质量分数大于0.50%时,界面富集层明显;低温模拟试样富Si层为颗粒带,高温下为网状形貌;进一步观察高温模拟试样,界面处存在富Si层锚状侵入形貌,其形成原因为Fe2SiO4相高于1 170 ℃时为液相,其渗透和流动性更强,在钢基体内部裂纹和晶界等缺陷处加速氧化,此结构为高Si钢炉生铁皮难以除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