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以硝酸锌为原料,乌洛托品为催化剂,采用水热法分别在自支撑金刚石膜及硅基底上制备了ZnO纳米棒。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PL谱、场发射测试表征了ZnO纳米棒/硅及ZnO纳米棒/自支撑金刚石膜的形貌、尺寸及场发射性能。结果表明,在两种基底上制备的ZnO纳米棒均沿c轴方向生长,其中在自支撑金刚石膜上制备的ZnO纳米棒出现了尖端现象,并且具有更好的结晶度、纯度与更少的结构缺陷,其开启电场为6.8 V/μm,在11.9 V/μm的电场下,发射电流密度为0.20 m A/cm~2,场增强因子比在Si基底上制备的ZnO纳米棒的场发射性能高11.5倍。  相似文献   
2.
槐角黄酮抗油脂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烘箱强化贮藏法,研究槐角黄酮的抗油脂氧化作用。以TBHQ为阳性对照,研究槐角中黄酮化合物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作用,并比较柠檬酸和维生素C(VC)与提取物复配后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槐角黄酮添加量的增加,POV值呈下降趋势,诱导时间和PF值则呈递增趋势。其中当添加量增加到0.01%时,其具有与TBHQ相当的抗氧化能力,当添加量继续增大到0.025%,抗氧化作用则比TBHQ更强。柠檬酸和VC与槐角黄酮联合使用时存在协同作用。槐角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油脂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泳沉积的方法在钛基体上沉积了不同含量Ag纳米颗粒掺杂的金刚石复合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和拉曼光谱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最后进行场发射特性的测试。SEM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薄膜连续、致密且纳米颗粒均匀的分布在其中。场发射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场发射性能随着复合膜中Ag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在Ag纳米颗粒的掺杂含量为7.5 mg (0.18 g/L)时,复合膜的场发射性能最优。此时,开启电场(E0)低至1.55 V/μm,在1.96 V/μm的电场强度下可以得到22.69 μA/cm2的场发射电流密度,这表明适量的Ag纳米颗粒掺杂可以显著提升样品场发射性能。同时,文中结合F-N理论进一步讨论了Ag纳米颗粒掺杂含量的变化对金刚石场膜发射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高功率MPCVD金刚石膜红外光学材料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自行研制的椭球谐振腔式MPCVD装置,以H2-CH4为气源,就高功率条件下CH4浓度对金刚石膜的生长速率和品质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光学级金刚石膜的沉积。利用扫描电镜、激光拉曼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金刚石膜的表面和断口形貌、金刚石膜的品质、红外透过率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自行设计建造的椭球谐振腔式MPCVD装置在高功率条件下通过提高CH4浓度会使金刚石膜的生长速率增加,但当CH4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金刚石膜的生长速率将不再继续提高。CH4浓度在0.5%~2%时制备的金刚石膜品质较高;自行设计建造的椭球谐振腔式MPCVD装置能够满足在较高功率下光学级金刚石膜的快速沉积要求。  相似文献   
5.
选用回流法提取槐角中黄酮类化合物,采用DPPH·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邻二氮菲法,测定了槐角黄酮对DPPH·、O2-·、·OH的清除率,并与维生素C(VC)比较,进行槐角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槐角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清除自由基能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性.与阳性对照VC相比,槐角黄酮对DPPH·的清除作用较弱,IC50为0.0192mg/mL;而对O2-、、·OH的清除作用较强,IC50分别为0.0127、0.0160mg/mL.这表明槐角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准一维紧束缚近似,理论上研究了极化子和双极化子中的再激发,分析了再激发态的物理性质。极化子激发后可能形成局域性更强的扭结、双极化子、激子态。双极化子激发后能够形成极化子、双极化子、双激子态。从中可以发现,有机聚合物中的载流子(极化子、双极化子)能够相互转换。电荷一自旋关系在光激发下能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将70 keV的Ag离子以5×1016 cm-2的剂量注入到SiO2基底中, 随后分别在400~800℃的Ar、N2、空气气氛中退火, 详细研究了样品的表面形貌、光吸收特性、结构及成分随退火气氛及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的测试结果显示: Ar气氛退火样品中形成的Ag纳米粒子(NPs)细小均匀, 其颗粒密度在700℃时达到最大值, 光吸收性能最佳; N2气氛退火引发Ag纳米颗粒的团聚生长, 在样品近表面形成较大的Ag NPs, 其颗粒密度也在700℃时达到最大值; 而空气中退火后, 由于AgO的形成、分解, 样品的光吸收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持续下降。最后, 卢瑟福背散射研究结果表明, 样品的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Ag原子在不同退火气氛下随退火温度的扩散行为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