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州某地铁线在建设中需经过一座拥有大埋深桩基的桥梁,为了判断其对地铁隧道施工产生的影响,需要对桥梁桩基的长度进行无损检测。在现场检测之前先于实验室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冲击回波法对亚克力棒进行了长度检测的模拟试验,得到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基本吻合,验证了冲击回波法应用于桥梁桩基埋深测量的可行性,同时总结出了传感器的布置点与信号质量之间的关系;后于工程现场,使用冲击回波法对待测桥梁桩基的埋深进行了测量并阐述了数据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冲击回波技术应用于大埋深桩基的长度检测中是可行的,当工况复杂,传统的检测方法失去了工作条件时,可以采用该技术,其具有误差低、快捷高效以及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肇兴大桥施工中所用菱形挂篮主要构件的简算。  相似文献   
3.
华召文  樊玉杰  袁国涛  龚诚鑫 《中州煤炭》2018,(9):144-148,153
自行设计了主井箕斗滚轮罐耳上的水平力传感装置,并在实验室对该装置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标定,建立了水平力传感装置所测电压与滚轮罐耳所受水平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自行设计的水平力传感装置,设计了井筒装备水平力现场测试系统,获得了测试条件下水平力特征和时程曲线数据信息。测试结果表明,提升过程中井筒装备作用水平力随提升终端荷载和提升速度增大而增大;罐道正面作用水平力最大值与侧面水平力最大值不同时出现,且罐道正面水平力最大值大于侧面作用水平力最大值;主井罐道作用水平力为低频冲击荷载。  相似文献   
4.
底抽巷作为瓦斯抽采的辅助巷道,有时还要兼顾煤层回采期间的通风等作用,服务期间需经历2次掘进扰动和煤层采动等影响,因此底抽巷合理布置对瓦斯抽采效果、岩巷支护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理论分析、现场工程类似、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梁北煤矿大埋深底抽巷布置方案展开研究。在综合考虑应力环境、瓦斯抽采与底板突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后,最终确定梁北煤矿21071底抽巷层位选择为沿L8灰岩进行掘进,割灰岩厚度1~1.5m,距煤层实际距离约21m。  相似文献   
5.
粗镁直接熔炼AZ91D的力学性能及断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粗镁直接熔炼AZ91D镁合金锭不同位置上的夹杂分布情况,对AZ91D镁合金锭的三个不同取样位置进行了拉伸及冲击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拉伸和冲击断口进行了组织形貌上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合金锭中间部分的力学性能要明显优于两侧部分,夹杂含量相对于两侧要低; 粗镁直接熔炼的AZ91D镁合金拉伸与冲击断口形貌呈河流状,为脆性断裂.粗镁直接熔炼的合金产生的夹杂物中的主要元素为C、O、Si,并含有少量Fe、K、Ca、S、Cl、Cr等元素; 在夹杂物周围容易出现二次裂纹,夹杂物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影响着合金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粗镁直接熔炼AM50镁合金中夹杂物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对镁合金锭三个取样位置进行金像分析、拉伸及冲击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对断口形貌进行分析,并用能谱分析夹杂物的成分.结果表明:AM50的拉伸强度达到184.73 MPa,伸长率为1.54%,冲击韧性达到8.311 J/cm2,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两种混合断裂机制.夹杂物的主要类型为金属夹杂物和非金属夹杂物两大类,主要有MgO、Mg3N2、MgCl2、CaCl2、Al4C3和一些富Fe的夹杂物,并且形状各异,以镁的氧化物夹杂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粗镁直接熔炼AM60B镁合金锭各个部分力学性能及夹杂物的分布,在粗镁熔炼AM60B镁合金锭的左、中、右各部取样,进行拉伸和冲击试验。采用SEM观察断口形貌.并用EDS分析镁合金中的夹杂物分布。结果表明,粗镁直接熔炼AM60B镁合金锭中间部分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较两侧稍低一些,左、中、右各部分的伸长率依次增大。AM60B镁合金锭中间部分冲击韧度较两侧高一些。镁合金锭左侧部分含有硅夹杂物,中间部分有碳氧化合物,右侧部分有溶剂夹杂物。  相似文献   
9.
宏观上回顾了近50年来国内外在研究钻井过程中井内温度分布的历史过程,简要地归纳了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针对钻井工程中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研究的发展现状、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