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金属工艺   6篇
建筑科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皛  郭歆  刘智  余鹏  马岳惠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3,18(3):290-296
目的: 研究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单次及多次口服阿维莫泮胶囊后阿维莫泮及其代谢产物ADL 08-001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共入组24例受试者,其中12例受试者参加6、12、18 mg 3个剂量组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随机开放、3×3拉丁方试验设计;在完成3个周期的单次试验后,继续进行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试验,给药方法为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 12 mg,共给药 6 d。另外12例受试者参加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维莫泮及代谢产物ADL08-0011浓度,应用WinNonlin 6.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阿维莫泮在 0.192~75 μg/L 范围线性良好,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及回收率都符合生物样本测试要求。6、12、18、24 mg 单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8.79±6.10)、(18.30±9.92)、(31.48±13.68)、(32.91±17.95) μg/L;tmax(1.4±0.6)、(1.8±0.6)、(1.8±0.6)、(2.1±0.6) h;AUClast(33.2±23.0)、(60.3±28.9)、(94.1±42.2)、(112.0±57.5 ) μg·h·L-1; t1/2(8.4±4.9)、(8.4±5.3)、(7.9±4.8)、(10.0±4.3) h; CL/F(218.1±111.8)、(234.7±135.7)、(217.6±95.3)、(256.9±132.5) L/h。多次给药(12 mg bi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 (16.57±10.15) μg/L,tmax(1.6±1.0) h,AUClast (64.4±32.0) μg·h·L-1,t1/2 (12.0±3.3) h,CL/F (258.4±109.4) L/h。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阿维莫泮的药动学研究。阿维莫泮在6~18 mg 剂量范围内的单次给药以及 12 mg bid 的多次给药人体药动学特征都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而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则吸收过程出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罗茜  蔡凝芳  郭歆  余鹏  刘智  郑丽云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3,18(12):1375-1382
目的: 比较口服脂溶性苯磷硫胺片与水溶性盐酸硫胺素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单次给予 300 mg 苯磷硫胺片和 220 mg 盐酸硫胺片。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并收集 24 h 内的尿液。采用HPLC-Flu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中硫胺素及二磷酸硫胺素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同时计算马尿酸各时间段的平均排泄速率。结果: 服用苯磷硫胺片和盐酸硫胺片后血浆中硫胺素的t1/2分别为(2.5±0.2)、(2.0±0.8) h;AUC0-24分别为(1763.1±432.7)、(182.0±93.8) μg·h·L-1;AUC0-∞分别为(1837.3±466.5)、(195.8±96.6) μg·h·L-1;Cmax分别为(568.3±122.0)、(70.5±46.2) μg/L;CL/F分别为(172.3±39.2)、(1831.7±705.0) L/h;Vd/F分别为(627.9±131.8)、(5419.1±3586.6) L。红细胞中二磷酸硫胺素的AUC0-24分别为(3212.4±740.7)、(881.8±316.2) μg·h·L-1。与盐酸硫胺相比,苯磷硫胺片中硫胺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147.3±490.3)%,二磷酸硫胺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392.1±114.8)%。服用苯磷硫胺后0~4 h 时间段尿液中马尿酸的排泄速率较盐酸硫胺组有明显加快。结论: 苯磷硫胺吸收迅速,相对生物利用度大于盐酸硫胺,给药后在 4 h 内全部转化为硫胺素。  相似文献   
3.
谢栋  何丽华  程泽能  吴蔚  郭歆  刘智 《金属学报》2013,18(10):1132-1137
目的:研究盐酸氨基乙酰丙酸搽剂在中重度痤疮患者面部患处的局部聚集情况,从而确定最佳搽剂浓度、给药后最佳起始光照时间和严格避光时间。方法:分为2个阶段进行研究,第1阶段24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3种浓度搽剂后照光,采集用药部位荧光图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搽剂浓度、给药后最佳起始光照时间。第2阶段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按最佳搽剂浓度和最佳起始光照时间给药和照光,采集用药部位荧光图像进行分析,同时采集血浆及尿液并测定其中氨基乙酰丙酸(ALA)和原卟啉Ⅸ的浓度,确定给药后严格避光时间。结果:第1阶段结果显示药物在患处有较强的聚集选择性,3个浓度组荧光强度在4~8 h 达到或接近最大值,10%浓度组荧光强度在4~8 h 高于其他浓度组。第2阶段结果显示血浆和尿液中均未检测到ALA及原卟啉Ⅸ,药物洗净后 24 h 受试者患处平均荧光强度约为洗净后0 h平均荧光强度的43%,提示药物洗净后需严格避光超过 24 h。结论:最佳搽剂浓度为10%,最佳起始光照时间为4~8 h,从减少患者治疗时间考虑起始光照时间可选为 4 h,严格避光时间持续至药物洗净后 48 h。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 12例受试者采用随机开放二重3×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伐布雷定及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结果: 单次(5、10、15 mg)给药后伊伐布雷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9±10)、(47±24)、(79±41) μg/L,tmax分别为(0.7±0.5)、(0.6±0.3)、(0.5±0.1) h; AUClast分别为(58±32)、(138±83)、(189±115) μg·h·L-1;AUCinf分别为(59±32)、(140±84)、 (191±116) μg·h·L-1;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1±1.2)、(7.9±2.8)、(15.0±5.4) μg/L; tmax分别为(1.1±0.8),(0.8±0.4),(0.6±0.1) h;AUClast分别为(17±8)、 (47±19)、 (76±29) μg·h·L-1;AUCinf分别为(20±8)、(52±21), (85±30) μg·h·L-1。连续多次给药 5 mg 后伊伐布雷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20±7) μg/L;tmax(1.0±0.7) h; AUClast( 67±32) μg·h·L-1; AUCinf (69±33) μg·h·L-1;其活性代谢产物S-18982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4.5±1.3) μg/L;tmax(1.1±0.8) h; AUClast (34±11) μg·h·L-1; AUCinf (39±13) μg·h·L-1结论: 单次5~15 mg 给药后,伊伐布雷定的体内过程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代谢产物S-18982的体内过程呈非线性;连续多次 5 mg 给药后,母药和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第5天可达稳态,母药在体内无蓄积,代谢产物存在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口服奈必洛尔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 16名健康受试者采用随机、开放、2×2交叉试验设计,单次给药剂量为5、10 mg;多次给药为每天 5 mg,连续 7 d。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结果: 单次口服 5 mg盐酸奈必洛尔片后奈必洛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11.1±5.6)h;AUClast为(9.3±7.7) μg•h•L-1;AUCinf为(8.2±7.2) μg•h•L-1;Cmax为(1.3±0.7)μg/L;CL/F为(1.9±1.5)L/h;MRT为(12.3±5.5)h。单次口服 10 mg盐酸奈必洛尔片后奈必洛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11.1±5.7)h;AUClast为(20.0±17.3) μg•h•L-1;AUCinf为(18.3±16.2) μg•h•L-1;Cmax为(2.4±1.2)μg/L;CL/F为(2.0±1.7) L/h;MRT为(13.4±6.9) h。多次给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8.3±3.2) h;AUClast为(15.7±12.8) μg•h•L-1;AUCinf为(14.7±12.7) μg•h•L-1;Cmax为(2.4±1.2) μg/L;CL/F为(0.6±0.3) L/h;MRT为(9.3±3.4) h。单次给药的AUC值显著低于多次给药。结论:奈必洛尔体内药动学在 5 mg 和10 mg剂量范围内呈现出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的趋势。按每天5 mg 给药 7 d,奈必洛尔血药浓度可达稳态,体内呈现明显的蓄积趋势。  相似文献   
6.
陈琳瑶  周星辰  郭歆  苏桃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2,17(11):1249-1257
目的: 丙泊酚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短效静脉麻醉药,本文通过研究丙泊酚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从而评价国产丙泊酚注射液与进口产品的治疗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两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共入组受试者24名,于不同周期分别给予试验制剂或对照药,周期间的洗脱期为 7 d。受试者在心电、脑电监护的情况下给药,给药前2 min至用药后 15 min 实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时间。采用HPLC-Flu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试验过程中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共23名受试者完成本试验,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 分别为 2.284 和 2.452 mg/L; tmax 分别为4 和 4 min; AUC0-t 分别为 0.706 和 0.423 mg·h·L-1; AUC0-∞ 分别为 0.471 和 0.506 mg·h·L-1。两制剂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3.1%。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效学参数如下:BISmin分别为 51 and 53; AAImin分别为18 和20; BISAUC0-15 min分别为 373.4 和 342.7; AAIAUC0-15 min分别为 892.5 和 850.5。结论: 国产丙泊酚注射液与进口产品在药动学及药效学均具有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故认为二者具治疗等效性。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我国教育部制定并出台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希望可以促进特殊教育基础建设以及办学条件的改进,为广大残障儿童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厦门海沧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对特殊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