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能源动力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项欣  杨俊和  程晋荣 《广州化工》2020,48(15):10-12
在众多多铁性化合物中,铁酸铋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种在室温下同时具有磁性和强铁电性的材料。近年来,纳米BiFeO_3(BFO)材料常用于光催化领域研究,目前主要通过控制粒子大小和形状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或掺杂各种金属元素以及设计相关复合材料等。本文从BFO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入手,综述了几种常见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共沉淀法。总结了铁酸铋光催化剂的性能改进方式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北京特殊钢厂自1969年首次在我国试制成功了电弧炉炉衬振动成型整套工艺及设备,经使用改进得到良好的效果。以后在大连、大冶、太原等钢厂也相继采用了炉衬振动成型新工艺。炉衬振动成型工艺的出现改变了繁重的手工砌筑、打结的传统工艺,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劳动条件,降低了镁砂消耗。为此,东工冶金机械专业师生于1985年4月对该厂5吨电炉炉村振动成型设备的振动参数进行了实测与分析,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考虑表面张力影响的表面织构最优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基于N-S方程的CFD方法模拟了圆凹坑形织构深度和面积率与油膜附加承载力的关系,同时考察表面张力对油膜承载力的影响。通过神经网络非线性映射功能,拟合油膜附加承载力和油膜自身承载力计算结果,再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织构深度和面积率并加以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使油膜附加承载力达到最大时,最优织构深度与油膜厚度相关,其比值(织构深度/油膜厚度)约为1.0,最优面积率约为45%。考虑表面张力时,使油膜总承载力达到最大时的最优织构深度和面积率分别为2.5~7.5 μm和45%。对比两部分优化结果可知,是否考虑表面张力不影响最优面积率的确定,但影响最优织构深度的确定。从织构深度和面积率的优化结果发现,不同承载力作用下选择不同织构参数,可取得较小的摩擦因数,并通过试验验证,优化结果合理、正确。  相似文献   
4.
小波变换与信号的时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频分析在信号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小波分析则是进行信号分析的一种新的方法。波波分析来源于Fourier分析,通过对Fourier分析和小波分析的比较,了小波分析在时频分析中的应用。并采用C语言设计出了波分析程序,利用这些程序对具体的信号进行了分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借助于信号的时频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出信号的一些重要特征,以便于进一步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善凹模压边区摩擦学性能以提高冲压成形件质量,分别利用YLP-20型激光加工系统和多弧离子镀沉积设备在试样表面制备三角形微织构和TiN薄膜,采用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摩擦学性能试验;通过Dynaform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以凹模压边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试验所得摩擦因数对冲压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镀膜和织构两种表面处理技术均能降低凹模压边区与板料间的摩擦因数,且先织构后镀膜技术具有最佳减摩效果;板料的减薄率随摩擦因数的减小而降低,增厚率则相反,并在摩擦因数减小到0.150后板料厚度变化趋于稳定;增大压边力会导致板料减薄率增加,减小凹模压边区与板料间的摩擦因数可抑制这一负面效果;将表面织构和镀膜技术应用于凹模压边区改善板料成形性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结垢是油田注水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对此以新疆某结垢井区为例开展结垢机理分析和防垢技术研究。通过荧光光谱仪和电镜扫描分析垢样,结合水质分析和结垢趋势预测可知垢物以锶钡垢为主,成垢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层水锶、钙离子含量高,较高矿化度的采出水逐渐在井筒内壁形成垢层,且地层水与回注污水配伍性差。采用化学阻垢结合工艺防垢的方法,通过清、污水混配防垢技术最大程度去除成垢SO42-离子,选用油井井下释放式的投加方式投加溶度为100 mg/L的KZG-01。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模拟地层真实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阻垢效果且有效期长,可以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7.
沟槽型织构摩擦学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沟槽型织构角度及排布形式对接触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角度及排布形式的沟槽型织构进行数值模拟,利用YLP-20型激光加工系统在不锈钢圆盘表面加工沟槽型织构,并利用UMT-2摩擦磨损仪在旋转条件下进行摩擦实验。结果表明:沟槽型织构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加工有织构的摩擦副其摩擦学性能得到改善,且不同角度及排布形式的沟槽型织构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影响不同,即当摩擦速率小于300r/min时0°平行织构的摩擦因数较小;摩擦速率大于300r/min时90°平行织构有更好的减摩能力,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工况条件选择不同排布形式的沟槽型织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宝钢钢管厂Φ1800mm冷锯机存在的问题,对冷锯机的进锯载荷及锯片传动轴扭矩进行了现场测试及分析,找出了原因,为改进冷锯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分析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特点,引入PBL教学法,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现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圆凹坑织构对线接触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摩擦试验中圆盘试样的旋转方向,用YLP-20型激光加工系统在圆柱销试样回转面不同区域(前端、后端、中间)加工规则分布的表面织构,利用UMT-3摩擦磨损仪进行单向旋转摩擦试验,研究表面织构分布区域对摩擦副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载荷10N、滑动速度0.003~0.628m/s时,不同分布区域的织构对摩擦副的摩擦学行为影响不同,相比无织构试样,分布于试样回转面中间部分的织构对摩擦副起到了减摩作用。这是由于中间织构通过形成局部流体动压润滑作用提高了摩擦副的承载能力,降低了接触表面的摩擦因数,同时通过储存磨屑,减少了表面磨损。前后端织构产生的流体动压润滑效应很小,磨损严重,导致其摩擦因数高于中间织构和无织构试样的摩擦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