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3篇
机械仪表   2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赖春露  姚统  王路 《电子学报》2021,49(3):477-483
为满足实际应用对窄带信号高精度微分及微分系统低常延迟的需求,本文提出平坦低延迟有限冲激响应数字微分器的优化设计算法,在平坦性和相位误差约束下对最大幅值逼近误差进行最小化.利用线性方程通解表达式来消除平坦约束,确保了微分器的平坦度要求.利用群延迟误差对相位误差重加权,降低了微分器的通带群延迟误差.设计例子及与文献方法的比较,展现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3.
张华强  牟晨东  赵玫  姚统 《电气传动》2021,51(19):36-42
针对光伏发电缺乏转动惯量以及传统集中式微电网频率控制PI参数整定困难的问题,在利用虚拟同步机技术(VSG)及其调频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多光储虚拟同步机频率协调控制策略.微电网中央控制器通过实时监测系统频率偏差,利用强化学习算法计算微电网的功率缺额;根据系统功率缺额,以各光伏发电成本最小为目标,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动态调整光储虚拟同步机的功率给定值,实现微电网多光储虚拟同步机频率的二次协调控制.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多光储虚拟同步机频率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对工件表面的超精密抛光,建立了紫外光诱导纳米颗粒胶体射流加工系统。对不同型腔结构的两种喷嘴的光耦合纳米颗粒胶体射流抛光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抛光工艺、超光滑表面形貌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光-液耦合要求设计了锥柱和余弦光液耦合喷嘴。接着,对所设计的两种光液耦合喷嘴进行了非淹没射流三相流仿真,对比分析了纳米颗粒的流动径迹及流场分布情况。然后,用TiO2纳米颗粒胶体作为抛光液,用两种喷嘴对同一单晶硅工件分别进行了光耦合射流抛光试验。最后,对抛光前后的表面进行了表征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余弦喷嘴获得的流动速度(20.73m/s)和动压力(2.5MPa)均高于锥柱喷嘴的流动速度(7.12m/s)和动压力(0.2MPa),纳米颗粒在余弦喷嘴内的平均停留时间(0.005s)比锥柱喷嘴的平均停留时间(0.023s)更短。相同参数下余弦喷嘴射流抛光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Rq=0.810nm,Ra=0.651nm)更低。光耦合纳米颗粒胶体射流抛光中利用余弦喷嘴可获得比锥柱喷嘴更低的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直通物理分离型Z源逆变器,通过在传统阻抗网络拓扑结构上引入1个二极管、1个电容和1个全控型器件,有效降低了启动冲击电流和Z源网络电容电压应力,实现了升压因子和调制因子的解耦控制,提高了Z源网络的升压能力。基于直通物理分离型Z源逆变器数学模型,研究了以并网电流控制为内环、直流母线电压控制为外环的双闭环PI控制方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直通物理分离型Z源逆变器并网进行仿真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启动电流冲击小,并网功率因数高,鲁棒性强,动态性能稳定,验证了拓扑结构的正确性和控制策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非淹没射流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研究了在紫外光诱导纳米颗粒胶体射流抛光过程中,使用参数优化前后的余弦光-液耦合喷嘴进行抛光加工的冲击动力学,对比分析了在非淹没射流下参数优化前后余弦光-液耦合喷嘴流场分布的能量特征以及压力分布情况,并使用参数优化后的余弦光-液耦合喷嘴对单晶硅材料表面进行抛光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胶体束在参数优化后的喷嘴内能够获得更大的出口速度,其最大值v=146. 621 m/s;抛光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抛光前,抛光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了2. 78 nm。  相似文献   
7.
王新生  孙润德  姚统 《计算机应用》2021,41(z1):225-229
图像匹配的优劣是影响图像拼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传统的图像匹配方法对辐射畸变敏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鲁棒的图像匹配方法.通过Log-Gabor滤波器与图像卷积计算得到能够检测图像特征的相位一致性模型,接着考虑在各方向上的Log-Gabor卷积结果构造出具有旋转不变的标准化的最大索引图,最后在最大索引图上使用分布直方图完成特征描述符的构造以实现图像匹配.在具有辐射畸变的遥感图像上进行匹配实验,当待匹配图像发生旋转时,所提方法的正确匹配个数在50个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为1.6~2.1像素,优于传统的辐射不变特征变换(RIFT)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特征匹配算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滑模观测器(SMO)矢量调速系统存在的运行抖振及实际应用中电流内环比例积分(PI)调节器带宽限制,提出了基于改进型SMO无差拍电流灰色预测控制(DGPCC)。在传统SMO存在抖振及相位延迟问题的基础上,采用了新型饱和函数SMO,针对逆变器的非线性特性及各环节的延迟因素导致PI调节器的带宽限制,借助预测控制良好实时性的同时,设计了DGPCC提高整个调速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及系统的鲁棒性,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及实验验证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