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以一系列不同布置形式的竖向不规则RC框架为对象,基于变换路径法对底层中柱失效的框架分别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和非线性动力倒塌分析,研究了动力增大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针对该特定结构形式的分类指标。结果表明:GSA2003中建议的动力增大系数2.0偏于安全,使所设计结构具有较高安全储备的同时,也难免造成一定浪费;随着塔裙层数比的增大,结构抵抗荷栽动力效应的能力逐渐降低,在偶然荷载作用下发生倒塌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减小结构塔裙层数比,降低结构不规则程度能够减小结构倒塌风险。  相似文献   
2.
主要分析了隔震结构竖向连续倒塌机制和结构不同参数对倒塌机制的影响。首先通过单榀隔震框架结构的竖向推覆试验对有限元软件Seismo Struct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之后利用该软件采用非线性Pushdown分析方法,对含不同楼板类型、不同隔震支座、不同抗震设计的多组有限元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楼板增强了梁机制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而对悬链线机制下的增强取决于楼板参与宽度;随着设防烈度的提高,梁机制、悬链线机制下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都有提高,但梁机制下的提高幅度更明显;与非隔震结构相比,由于隔震层约束的减弱,有些工况下结构梁机制的失效会延迟,而隔震层水平刚度的提高对隔震结构的竖向相对承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结构抗连续倒塌鲁棒性,基于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受力特征,结合备用荷载路径法与动力时程分析法,提出了结构鲁棒性定量分析方法,并根据震级-震中距条带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选取随机地震动记录进行算例分析和验证。研究表明,结构的鲁棒性优劣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外部作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通过定量分析结构鲁棒性,可以在多个结构方案筛选时提供一定的参考;降低重要构件的损伤风险,对易损性系数和重要性系数均较大的构件设置提供可靠保护,加强构件之间相互联系,提高备用荷载路径的可靠性,能够增强结构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将不同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上的118条近断层地震记录进行分类,基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双自由度体系简化模型,利用状态空间法及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结构的弹塑性反应谱进行求解,研究了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对反应谱频谱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近断层地震记录的3个强度指标与基础隔震结构最大弹塑性响应的相关性,探讨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强度指标的选取问题。结果表明,三种场地类别条件中,速度反应谱规律不明显,但逆断层地震动的平均加速度反应谱和逆斜断层地震动的平均位移反应谱均最大。场地类别和震源机制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响应的相关程度不同。因此在进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建议考虑结构所在场地及地震动的震源机制后采用不同地震动强度指标来选择和调整地震动输入。  相似文献   
5.
以一系列不同布置形式的竖向不规则RC框架为对象,基于变换路径法对底层中柱失效的框架分别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和非线性动力倒塌分析,研究了动力增大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针对该特定结构形式的分类指标。结果表明:GSA 2003中建议的动力增大系数2.0偏于安全,使所设计结构具有较高安全储备的同时,也难免造成一定浪费;随着塔裙层数比的增大,结构抵抗荷载动力效应的能力逐渐降低,在偶然荷载作用下发生倒塌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减小结构塔裙层数比,降低结构不规则程度能够减小结构倒塌风险。  相似文献   
6.
工程结构灾变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焦点和学界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隔震结构数量增长迅猛,但其构造特殊,已有灾变研究成果无法完全适用。该文针对隔震结构潜在灾变问题,从倾覆倒塌和连续倒塌主要灾变模式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性总结和探讨隔震结构灾变机理、灾变模式和防控对策,以期为今后隔震结构灾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