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机械仪表   4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一种原油中中性氮化合物和烷基酚化合物分离制备的新方法.在自制的C18非极性填料的层析柱上,用正己烷淋洗除去沥青质的原油样品,除去饱和烃、芳烃,继续用正己烷淋洗,制备出中性氮化合物;再用二氯甲烷淋洗得到烷基酚化合物.实验证明,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令人满意,同其它的方法相比,节省试剂、分析周期短,中性氮化合物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对典型石油样品中饱和烃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依据极性大小和环数多少的分布特征,解析了点阵图谱中的烷烃、单环烷烃、双环烷烃、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系列、三环萜烷类、甾烷类和藿烷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识别;讨论了典型生物标记化合物单金刚烷、三环萜烷和藿烷类的全二维点阵谱图特征;检测到过去GC/MS分析中常被忽视的C31~C35三环萜烷,为石油地质实验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相比于GC/MS灵敏度更高、峰容量更大,适合复杂混合物体系的分析,对石油样品的分析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与飞行时间质谱(TOFMS),建立了原油中饱和烃组分和芳烃组分进行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解析了二维图谱特征,同传统的饱和烃、芳烃分析方法(饱和烃和芳烃分离后分别单独进样)相比,具有信息量大、样品前处理简单、共溜峰可有效消除等优点.此次实验样品的常用参数如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等与常规实验方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ICP-AES法对沉积岩中稀土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国产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休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AES)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样品测试回收率在85%~115%范围之内,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产的MOY分子筛对饱和烃组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柱层析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用正己烷淋洗MOY分子筛填充的柱子可以将除去正构的饱和烃中的伽马蜡烷、甾烷、β—胡萝卜烷依次淋出,说明MOY分子筛可用于分离富集甾烷、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但藿烷组分丢失。对分离组分的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MOY分子筛在组分分离过程中无化合物的同位素分馏现象出现,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很好,但分离的甾烷因基底较高,其单体烃同位素测定重复性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定性石油样品中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包括前处理方法在内的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定量分析石油样品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正交分离的特点,使得常规的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在色谱条件下就能很好地分离,实现了该类化合物的色谱定量分析。为减少前处理过程中低碳数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挥发损失,新方法中对现有的石油样品饱和烃馏分的分离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用小柱法分离收集饱和烃前馏分的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时间短、实验耗材少的特点,金刚烷回收率满足色谱定量分析的需要。与传统的色谱-质谱定量方法相比,全二维色谱定量方法分离度高,重复性好,对内标物质要求低,7次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满足复杂体系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对甾烷和藿烷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吸附和脱附实验,探讨两种分子筛在制备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为甾烷和藿烷单体化合物的分离技术提供一种可靠方法。结果表明,两种分子筛对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吸附作用不同,对甾烷化合物中的5α,14α,17α-20S、5α,14β,17β-20R、5α,14β,17β-20S三种构型吸附能力最弱,其次是5α,14α,17α-20R构型的甾烷系列、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13X型分子筛对藿烷组分吸附能力强于10X型分子筛,可用于藿烷类化合物的分离;而10X型分子筛对甾烷组分吸附能力强于13X型分子筛。通过控制淋洗液的用量,能够分别分离不同构型的甾烷化合物。获得的甾烷和藿烷化合物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过程中无碳同位素分馏现象,重复性非常好,说明国产10X和13X型分子筛可用于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的分离富集及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5套可能的烃源岩,并在很多构造圈闭发现了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油气。长期以来对该地区有效烃源岩及所发现油气的来源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对南缘地区24条地面剖面及28口探井烃源岩岩心系统采样分析研究认为,不仅二叠系与侏罗系是南缘地区重要的烃源岩,三叠系是可能的烃源岩,白垩系与古近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很高、类型好,以I、II型有机质为主;三叠系与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变化大,且类型较差,以II、III型有机质为主;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但有机质类型好,以I、II型有机质为主。5套烃源岩目前成熟度差异较大,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高、过成熟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处于未成熟-高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处于未成熟-成熟演化阶段。5套烃源岩大量生烃时期明显不同:中二叠统烃源岩主要在晚侏罗世-古近纪,侏罗系在晚白垩世-新近纪;白垩系从始新世延续现今,在上新世初达到生油高峰;古近系中新世末期进入生油门限开始生油,目前仍未达生油高峰。白垩系在南缘中部地区为有效生烃源岩,古近系在南缘西部地区是有效的生油源岩。  相似文献   
9.
国产Y型分子筛对甾烷、藿烷的吸附和脱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对不同120型号的国产Y型分子筛对生物标记化合物甾烷和藿烷等的柱层析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USY,DNSY和DASY分子筛对甾烷、藿烷具有相同的吸附,不能用于甾烷、霍烷的分离;CD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具有不同的吸附,但对C29藿烷和C295α,14α,17α—20R甾烷吸附能力近似;MOY和REUSY分子筛对藿烷具有很强的吸附,而对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较弱,可富集分离出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Na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的差异性明显,是分离富集甾烷、藿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原油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原油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按照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可以分为4种典型类型:1第1类原油典型特征是碳同位素组成轻,全油δ13C值通常小于-29‰,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分布比较平缓,δ13C值通常小于-28‰,含有较丰富的β-胡萝卜烷,甾烷以C28、C29规则甾烷为主,重排甾烷低,伽马蜡烷含量变化较大;2第2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全油δ13C值通常在-28‰~-26‰,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分布比较平缓,δ13C值通常大于-28‰,Pr/Ph比值高,甾烷以C29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为主,三环萜烷以C19为主,伽马蜡烷含量很低;3第3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全油δ13C值通常小于-29‰,C9以上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分布随碳数增高大幅下降,δ13C值在-27‰~-34‰,Pr/Ph比值小于1.0,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异胆甾烷、重排甾烷含量高,Ts、C29Ts、C30重排藿烷高,Ts/Tm >1,伽马蜡烷含量高且具有两个异构体,甾/萜烷比值高;4第4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全油δ13C值通常在-28‰~-26‰,C9以上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分布随碳数增高下降幅度大,δ13C值在-23‰~-29‰,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且以ααα-20R为主,异胆甾烷丰度低,甲藻甾烷尤为丰富,三环萜烷以C19为主,伽马蜡烷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