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分动器作为智能四驱汽车的关键部件,关于其性能研究较多从机械传动角度考虑,没有考虑动力传动中摩擦生热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建立基于热负荷特性作用下的分动器力学模型;接着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性能仿真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热负荷对分动器摩擦片的摩擦因数以及润滑油黏度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动器试验平台,获得热负荷条件下总转矩和转矩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与仿真值基本保持一致,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探明峰值黏性转矩约等于峰值总转矩的1/3,达到峰值总转矩需要0.3 s左右;在热负荷条件下,不同摩擦片数和不同压力对所能传递的转矩起决定性作用,不同油槽的宽度对黏性转矩影响较大,对粗糙转矩基本上不起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热负荷条件下有无沟槽的分动器传递转矩变化情况,说明了热负荷在分动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获得了分动器接合过程中工作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分动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动器是智能四驱汽车的关键部件,关于其性能研究较多从机械传动角度考虑,对摩擦片与对偶钢片接触引起的微观性能研究不多。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分动器静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润滑油挤压力和流体弹性动力学模型对摩擦因数的影响,计算出分动器在摩擦片与对偶钢片接合和分离过程中的转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摩擦片与对偶钢片接合和分离过程中摩擦因数并非定值,而是会随接合和分离产生一定的波动,导致分动器传递的转矩产生将近10N·m的差距。分析挤压力和油膜厚度的关系,得到在加速过程中,油膜挤压力对油膜厚度产生消极的作用,导致加速过程中的油膜厚度相对于恒定状态下的油膜厚度较小;在减速过程中情况相反,油膜挤压力对油膜厚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导致传递的粗糙转矩变小,最终形成了摩擦迟滞环。摩擦迟滞环的面积代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两者传递转矩的差值,其成果将为分动器的精确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交通规划课程特点,以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为对象,文章介绍了任务驱动法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认为采用任务驱动法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整体良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有限元分析和模态试验方法进行了智能四驱车辆分动器设计分析。首先将模态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进行了分动器的模态 试验,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接着基于建立的分动器模型,利用Romax软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分动器壳体的轴承受力分析,加载更为精确的边界条件,进行了准确的分动器壳体的静力学和疲劳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款分动器在极限工况时的最大主应力达到196.8MPa,超出了材料的许用应力。对分动器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前后的对照分析,发现改进后模型的应力和位移量明显减小,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7.
为实现分动器在短时间内经历流体润滑、混合摩擦和粗糙接触三个阶段的全过程分析,建立稳态和动态弹性流体润滑力学模型以及压紧润滑阶段力学模型。利用建立的分动器扭矩传递模型,仿真分析得到分动器工作过程中油膜厚度、转速差、黏性扭矩、粗糙扭矩以及总扭矩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动器试验平台,对所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后,利用所建模型研究沟槽宽度、表面粗糙度、接合压力、摩擦片数、摩擦片材料渗透性和摩擦片厚度的变化规律对扭矩传递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槽槽宽对分动器传递扭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黏性扭矩上,摩擦片不同表面粗糙度比值与达到粗糙扭矩的时间比值成正比例关系,而接合压力对摩擦片传递扭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粗糙扭矩,摩擦片接合压力与摩擦片工作过程中所传递的粗糙扭矩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