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沥青混合料比对实验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对实验是评价公路实验室检测数据精密度和准确性的有效方法。简要介绍了比对实验的方案与分析方法,采用一致性统计量k值和h值来检验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判断实验室仪器的系统误差和实验人员的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排水层沥青混合料设计与透水性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早期破坏,进行了排水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路面材料透水试验装置的研究开发,进行比对试验,评价排水层沥青混合料透水性能,探讨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不同桩长的水泥搅拌桩单桩承载力静荷载试验,运用数据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建立单桩承载力、侧摩阻力与桩长之间的相关回归方程,即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为不同桩长的设计,提供了单桩承载力或侧摩阻力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采用软化点实验和动态剪切温度扫描实验分析了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利用电子扫描电镜法、荧光显微镜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不同掺量的北美岩沥青改性沥青进行微观结构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岩沥青有效提高沥青流变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改善沥青抗车辙能力和耐老化能力。北美岩沥青增强沥青分子间作用力,提高沥青粘度,改善沥青温度敏感性。北美岩沥青对基质沥青存在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的双重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改善螺旋锥齿轮的接触质量,以端面滚刀法加工螺旋锥齿轮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共轭啮合的假想齿轮,建立齿面接触方程,然后基于坐标变化理论提出该加工方法下的螺旋锥齿轮最大接触应力及传递误差的计算方法。基于螺旋锥齿轮三维几何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对螺旋锥齿轮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啮合性能分别进行静态与动态加载接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况对螺旋锥齿轮接触应力及传递误差影响较大,刀具倾角为2°、旋转角为-1°时螺旋锥齿轮接触压力及传递误差最低;内圆弧刀刃半径为580 mm时,分析结果最为理想;同时,满足尺寸要求的前提下,主动轮齿数的增加将有效改善齿轮接触应力及传递误差。  相似文献   
6.
中国漆艺历史源远流长,漆艺进化的历史和漆艺品从贵族所用到进入普通平民百姓家,为中国传统漆艺技术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材料镶嵌式的装饰工艺和大漆本身的特征性,为漆艺由漆器制作转向漆画发展,特别是对画面高白的要求,让蛋壳镶嵌及运用创造条件,而镶嵌蛋壳的工艺变化,更能体现到漆艺由工转艺的变化.本文试从蛋壳镶嵌技术的发展来剖析中国漆艺由工转艺发展历程,为今后漆艺的创新与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工程机械制造公司轴销类零件生产线开发需求,构建了一种轴销类零件智能制造系统。系统采用双ARM芯片组织架构,其中选用一片STM32F103板构建下位机硬件系统,以实现产线设备单元自动化。另一片采用ARM Cortex-A9处理器构建上位机硬件系统,利用嵌入式Qt编程工具和SQL Server数据库的支持,通过Tomcat服务器以及web页面编程设计实现产线网络化和智能化。方案集成了ARM芯片高性能、低功耗的优点,为智能化生产线控制系统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砂轮主轴是磨齿机中的关键零件之一。砂轮主轴本身的精度和其装配精度对磨齿机磨齿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轴颈间的尺寸精度、光洁度、形位公差(不同轴度、不圆度等)比一般零件技术要求高。为了使其精度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这与主轴的结构刚性、材料选择、热  相似文献   
9.
朱喜源  黄文通 《山西建筑》2007,33(22):67-68
分析了钢管混凝土材料的特点与材料力学参数,并采用有限元的块体单元与板壳单元来模拟钢管混凝土柱,对其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轴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桩基检测方法与发展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喜源  黄文通 《山西建筑》2007,33(20):129-130
介绍了各种典型桩基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了各种桩基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对未来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促进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可供桩基检测研究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