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9篇
水利工程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结构设计的频率控制作了探讨,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研究了调整结构频率的常用方法,实践证明: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只有把结构的频率作为一项约束条件来控制结构设计,才能确保结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2.
李永东  骆栓青  吴泽玉 《山西建筑》2010,36(25):322-323
利用高效的随机振动虚拟激励法求解地震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跨数的增加,纵向地震作用和频率逐渐趋向真解;同时,根据纵向地震作用,合理设置固定支座和墩的截面尺寸。  相似文献   
3.
对于复杂桥梁,要同时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求解地震作用。按照场地类型和结构基本周期,将桥梁标准反应谱在周期上分成10段,由地震波生成反应谱,在结构基本周期所在频段上最接近标准谱的时程曲线作为外加激励时程,这样求得时程最大值接近反应谱计算值,而时程曲线要满足一定的时间长度和相关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吴泽玉  贾燕 《混凝土》2012,(4):9-10,14
预应力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可由等效荷载法求解。首先分析了用等效荷载法推导出结构动力平衡方程式,求出一般理论计算解,再用有限元方法给出一般求频率的通用方法。为了反映预应力对整体梁刚度影响,采用弯矩面积相等的方法,求出直线筋、折线筋和曲线筋的等效荷载。再通过对普通梁受直线筋、折线筋和曲线筋荷载效应对结构刚度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直线筋对频率影响最小,曲线筋次之,折线筋最大。各种线型钢筋对频率阶次的影响,低阶影响较大,高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由50年设计基准期的水平地震系数推导出4类桥梁水平地震系数,按一般规律,可求出不同类型桥梁相应的竖向地震系数。选择满足几何边界条件和力学边界条件的变形曲线,用能量方法推导出具有通用性的变形公式,进而可求出墩顶位移与墩底弯矩。与不计P-Δ效应的计算结果相比,考虑P-Δ效应的位移与弯矩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放大,特别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效果更加明显。对于高柔性桥墩,尚需要考虑高振型和材料非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振型的Pushover方法的研究与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型和频率仅与质量和刚度有关,由结构外形唯一确定,故称之为特征参量。振型为结构位移的完备正交基,基于振型加载模式的Pushover方法较其他方法更加合理。采用结构质量参与系数控制振型参与计算数量,振型数有了量化标准,使精度满足安全需要。最后通过实例阐述多模态自适应Pushover方法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可靠性,结合骨架密实型结构级配设计原则,针对天然碎石及混凝土建筑垃圾再生混合料共设计了3种级配做了7 d无侧限抗压试验来分析其路用性能,为解决建筑垃圾提供一条可循之路。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矩形渡槽的实际情况,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渡槽浇筑过程,仿真分析了渡槽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结果表明:矩形渡槽槽壁较薄,温度场很快达到准稳定温度场;应力主要由内外部约束共同引起,应力值较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了得到合理预应力张拉顺序,提出利用特征参量指导预应力张拉的新途径。分别对矩形带肋和无肋渡槽及 U 形渡槽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 U 形渡槽,竖向预应力和环向预应力明显降低结构整体刚度,但预应力效应并不改变振型出现的先后顺序;通过对矩形无肋渡槽6种预应力张拉顺序进行分析,得到合理的预应力张拉顺序为:先张拉40%纵向预应力,再张拉竖向预应力,然后张拉剩余的60%纵向预应力,最后张拉横向预应力。矩形无肋渡槽的这种张拉顺序不仅避免了竖向预应力对结构整体刚度的过大影响,而且能抵消结构早期由于自重产生的不利挠度。研究的渡槽预应力张拉顺序对构件力学性能改变的影响可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0.
梁为结构的基本构件,它的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结构整体的力学性能.随着梁跨高比的变化,梁的变形方式也将发生改变.考虑剪切变形的Timoshenko梁计算所得频率普遍小于Euler-Bernoulli梁计算所得频率,这种差距随着跨高比的减小逐渐增大,且对高阶频率影响比低阶大.理论解与Timoshenko梁理论计算第一频率差值在跨高比为5时出现第一个较大差异值,表明深梁划分范围在特征参量上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