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事件中的小建筑 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作为大事件之下的小建筑,以"小"而获得了功能分化、技术简化、形式纯化以及建筑展品同构化等特征,并进一步催生相应的场地、表皮、图像以及概念,使它们紧密联系。建筑各部分,从形态到细部,从方案到施工都统一在连续的线索中。英国馆对于"小"的关注,实是对建筑自身问题的关注,这为中国大量且快速的建筑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源于美国城市问题的新城市主义在柏林的城市理论研究与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柏林在城市片段化这一历史基础之上,新柏林的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可供精确设计的城市尺度。柏林的历史内城重构与城市片段重构可以对应于新城市主义的内城与外城策略。结合诸多的理论依据,柏林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对中国当今的城市发展,尤其是上海的内城与卫星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境外建筑实践中,驻外外交建筑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构成了观察建筑师和决策者在面对海外文化碰撞过程中进行态度和策略选择的独特视角。60余年间,世界格局、外交政策、国内建筑实践等因素其同促成了这一特殊的海外建筑类型在跨文化语境下由彰显向融入的设计转变。建筑设计工作从对苏联模式、民族样式的借用,转向对当地文脉的继承、传统符号的转译和现代形式的创新。本文以彰显、融入和转变3部分展开对驻外外交建筑案例的梳理,讨论海外项目实践中的7种文化倾向,以及新时期背景下,驻外外交建筑和我国日趋大量的海外建筑实践所需秉持的态度和理念。  相似文献   
4.
城市: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通过重大事件与事件空间的关系,讨论由重大事件所催生的城市形象、身份、生活与变迁的话题。经济作为普遍的动力催生了现代城市的“事件制造”、“图像制造”、甚至“故事制造”,在这个基础上,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图像经验。事件空间,作为重大事件所遗留下的痕迹,可以看作是事件后续效应的起点,它源于事件,又引发新的事件。然而,重大事件的效应也有时被过高估计,“溢出效应”以及邻近城市之间的竞争或事件空间效率不高的后续利用,都在整体上削弱了重大事件对城市的正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事件空间,这一现代“场所”,随着图像、事件以及故事正被快速而大量地制造着。它们作为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或是背景被留存下来,成为了城市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60多年来,新中国驻外外交建筑日益发展;其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了不同阶段下的鲜明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新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形成一定的程式。改革开放后,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追求文化识别性的迫切性,一系列的实践致力于中国元素形式的多样性表达,仿古、符号和象征手法较为常见。进入新千年后,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面临多元化的转型,责任与谦逊、特色与含蓄、现代与历史相互交融。本文分析各个阶段驻外外交建筑设计的特征和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新时期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要素,分析在融入环境、体现国家识别性、彰显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