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帕丁顿水库花园(Paddington Reservoir)是一座为悉尼市民广泛赞誉的城市开放公园,同时也是一处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废弃地打造的城市公共景观典范。通过分析该项目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逐步理清其演变脉络,并着重对其改造后的景观环境和细部进行了分析提炼,指出了水库花园对城市的积极意义,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优秀的案例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产价值取向上与传统遗产明显不同。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时间起点,从现代工业建筑入手,总结并归纳出从工业建筑发展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四个标志性阶段:工业建筑"现代化"时期、工业建筑"艺术化"时期、工业遗存"遗产化"时期以及工业遗产"博览化"时期,以期厘清工业建筑遗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为工业建筑的多元价值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项目组针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老旧工业区更新的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系统的技术研发与验证性实践,创新性地提出多尺度、多层次的工业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与城市绿色发展相结合的理论,在规划层面建构遗产保护要素与低碳形态因子结合的空间结构更新优化方法,在建筑层面建立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建筑加固与绿色低碳改造再利用关键技术,在运营层面研发工业遗产空间环境与产业功能可持续发展适配关键技术,突破了工业遗产充分有效保护与绿色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技术成果直接推广应用于北京、景德镇、重庆、昆明、南昌、铜川等地多项老工业区和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工程,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现代工业基础与"156项援建工程"密不可分,而工业等级的提高和丰富则离不开"四三方案"计划。中苏交恶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工业技术引进对象转向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一项高达43亿美元的大规模工业引进计划(史称"四三方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集中展开,不仅对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改革开放思想"的确立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追溯,尝试分析和探讨"四三方案"对我国现代工业门类、工业等级、工业布局以及工业建筑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5.
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肩负着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但多年以来,“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扩张,使北京市内特别是中心城区内的空地已所剩无几。但事实上,北京市内存在着大量因“退二进三”而废弃的工业厂区,即“工厂大院”。这些建成于上世纪50~80年代的“工厂大院”,普遍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且大部分建筑结构质量较好,尚未达到物理寿命。面对这些规模庞大的闲置空间,如果可以充分对他们进行再利用,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业遗产和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6.
刘伯英  孟璠磊 《新建筑》2022,(4):142-146
新中国七十余年现代化工业建设积累了一系列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如何在整体上厘清新中国工业化过程,认清新中国工业遗产并阐释其核心价值是研究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回溯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并从宏观视角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设成就,通过对代表性工业遗产的讨论初步探究中国工业遗产核心价值,以期为建立中国工业文明标识体系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港口城市是工业城市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全球范围内目前共有410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如德国汉堡、英国利物浦、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海运格局变化以及行业集约化发展,一些老旧码头无法适应现代物流需要而被废弃,逐渐从繁忙衰败至荒芜.比利时安特卫普曾是欧洲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同样无可避免地经历了港口的兴衰变迁,但在过去的20年中,安特卫普通过一系列尝试,成功地将海运码头(Working dock)转化为博物馆码头(Museum dock),塑造了一条连接老城中心区和新港区的文化轴线,在城市复兴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工人住宅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也是1949年以来国家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居住建筑现代化演变的重要物质见证。工人住宅的发展演变与现代工业化建设、建筑技术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对其发展历史的回溯和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尝试从建筑标准和建造材料的两个维度,深入回溯工人住宅在计划经济初期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建筑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调整、建筑材料的运用、建造方式革新等的系统剖析,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要和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佐证,凝练出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的历史脉络、建筑特征和遗产价值,以期为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精细化、纵深化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