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2.5亿辆,电动三轮车社会保有量达5000万辆。在中东部地区,平均每3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在沿海城市,外来人口较大,电动自行车使用率极高,超过60%以上。电动自行车的增多,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但由此引发的火灾也时有发生,消防部门提醒市民要注意防范,预防电动车火灾。  相似文献   
2.
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鹰嘴豆蛋白,测定体外消化率、分析氨基酸组成,并计算氨基酸评分,对鹰嘴豆蛋白质的营养学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鹰嘴豆蛋白体外模拟消化率为97.9%。鹰嘴豆蛋白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868.7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53.1 mg/g,接近WHO/FA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氨基酸组成(360 mg/g)。鹰嘴豆蛋白质氨基酸评分为60.5,蛋白质总体营养价值高于常见的谷薯类及杂豆类植物蛋白,营养价值较高,是仅次于大豆蛋白的杂豆类植物蛋白来源。  相似文献   
3.
成功制备了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复合材料的线材及3D打印样条,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并探讨了其在生物医用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PEG的添加改善了PLA线材和3D打印样条的力学性能,降低了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冷结晶温度;同时,SEM表征显示,生物医用的3D打印实体具有较高的打印精度。PLA/PEG复合材料3D打印的成功能够进一步推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微电网内负荷随机性大和网内分布式电源对负荷变化敏感度高的问题,利用模型预测控制中的动态矩阵预估控制对适用于微电网这一特点的专用逆变器输出控制器进行改进。对传统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并网逆变器内部控制结构在保留传统功率控制器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模型控制的动态矩阵预估控制方法设计了模型预测控制器来替代传统控制结构中交流侧的电压环、电流环输出控制器和直流侧电压控制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逆变器控制方法提高了逆变器控制器的动态响应速度,改善了传统控制器的超调、振荡、稳态误差等问题,逆变器内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4种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中的特征性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由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菌能力,并以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与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纯品胡薄荷酮和L-薄荷醇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纯品香芹酮和L-薄荷酮;胡薄荷酮型和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抗菌活性显著优于香芹酮型和L-薄荷酮型,且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活性与其纯品之间无显著差异,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其抑菌圈直径(DIZ)最大,为22.75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最小,分别为0.16 mg/mL和0.31 mg/mL。纯品香芹酮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其他3种纯品;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3种化学型,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清除·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小,分别为3.10 mg/mL和4.78 mg/mL。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与其成分种类和含量有关,该研究可为薄荷品种选育和薄荷挥发油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馨 《中国消防》2017,(10):50-5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应地也越来越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质量,但由于习惯使然或是认知上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养成了一些危险的生活习惯,而这往往就是酿成火灾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探讨鹰嘴豆醇提物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应。将鹰嘴豆醇提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00、400、800 mg/(kg·d·BW)]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227.5 mg/(kg·d·BW)]分别灌胃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4周后测定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氧化-抗氧化水平,并观察肝脏、胰腺组织病理变化。鹰嘴豆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糖水平分别为模型组的83.4%、60.0%、67.9%,以中剂量组降血糖效果最为显著(P0.05);该组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分别是模型组的39.74%、31.09%与1.22倍(P0.05),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中剂量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的1.09、1.03、1.36倍及76.4%(P0.05),且该组小鼠肝脏与胰腺组织形态与结构趋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