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建筑科学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增设水平加强层使内筒与外柱共同工作,以控制高层建筑物的侧向位移,已得到较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化计算方法,推导出了计算内力及侧移值的公式.利用共轭梁原理,导出上下层间的变形关系;并将豪塞尔(Holzer)法推广应用于计算具有水平加强层的筒体结构的自振特性及地震作用荷载下的内力.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及公用建筑中,常会遇到一些形式复杂的框架,例如在多层多跨框架中,个别层内有横梁不连通的一个节间,或两个框架间只有一层连通,或个别节间具有通柱等。由于一般电算程序均不考虑横梁的压缩变形,基本假定是同层各节点位移相等,因此,上述复式框架的自振频率及地震力的计算,实际上不能利用一般框架的电算程序。  相似文献   
3.
筒中筒结构的简化计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A.Coull用等代筒体法分析框筒结果表明:剪力滞后对框筒变形的影响较小,可以近似地按等代筒体,乘以剪力滞后影响系数来考虑。因此,在筒中筒结构中我们可以将外缘框筒作为具有弯曲及剪切变形的等代筒体,按与只考虑弯曲变形的内筒的形变协调条件,建立微分方程,解出筒中筒结构的侧移计算公式及内外筒的荷载分配计算公式。由此,用顶点位移法可求出筒中筒结构的主振周期及地震力。当作用于外筒上的荷载分布公式确定后,可由此导出应力调整函数S(z)的计算式。利用程序计算器,可方便地求出框筒梁柱中的内力。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辽南和唐山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高低跨单层铰接排架厂房,受高振型影响是很突出的,主要表现在高低跨交接处柱截面的断裂或牛腿的竖向劈裂.但此种高低跨排架的高振型计算是很繁杂的,因此《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中提供了一个计算高低跨单层铰接排架动力特性的简化方法.此法是在分析了204栋厂房的内力后取得的,其中有144栋为二自由度体系,60栋为三自由度体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当  相似文献   
5.
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板柱结构空间利用率高,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整体性好,根据国外实际使用经验,抗震性能良好,不仅适用于公共及民用建筑,也适用于多层轻工业厂房。在国内应用这种结构已有多年,本文结合一幢12层建筑物试点工程的设计,参考国内外及我们已有的科研成果,介绍拼板、节点及次力矩等方面几个设计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幼麟  寿光 《工程力学》1989,6(2):123-133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事实上是存在的。本文采用“多肢并联墙”的力学模型,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共同工作。但在框架结构中,由于梁柱截面均甚小,各节间均有局部的较大弯曲变形,所以参照V.N.Baikov的方法,考虑其影响、地基对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计算则仍采用链杆法,文中举有例题,并对计算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自从50年代中期,罗马尼亚在住宅建筑中开始采用大板结构以来,其建造规模逐年有所增长(图1)。至1980年,已发展到每年建造大板住宅90500套,约占全年住宅建筑总面积的50~55%。这不仅是由于1977年地震时大板结构的抗震性能表现良好,并因为目前在罗马尼亚全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大  相似文献   
8.
用数学方法分析联肢墙横梁中的弹塑性剪力集度的分布情况,进而分析横梁自身具有的延性系数对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八层大板房屋模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和动力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大板间的水平接缝和竖向接缝对结构的内力分布及刚度,都有显著影响。墙肢的刚度,由于其受拉、受压的不同,也有显著区别。整个大板房屋设计的整体性、延性和阻尼均能满足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10.
桩基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目前一般都按静载考虑。桩一般需穿过几种不同土质的地层,故按弹性地基梁考虑的数学解析法,很难臻于理想。在地震作用下桩与土的共同工作问题,除了需考虑土质不均匀性外,尚有土的阻尼系数,随桩振动的土体质量等参数需要确定,而这些参数的可靠性,目前也难于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