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城市核心区设计:新加坡的亚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沛儒 《城市规划》2005,29(3):55-61
通过对中心区城市设计政策和建议的分析,讨论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脉络下,一个东亚现代城市其城市核心区如何转型、如何预见其未来、如何面对全球竞争以及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容积率(EAR)是一种基于绩效评估的生态规划工具,用以测算城市环境的能源与碳排放。现探讨在城市更新开发过程中,生态容积率如何通过减少城市环境的碳排放来应对城市密度增长的问题。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来测定城市街区开发前后的碳排放。一旦符合政府设定的减碳政策,业主或者开发商将获得对应生态容积率标准的额外容积率奖励。叉讨论了当问题从场地尺度的生态绩效扩展到社区和城市尺度上的制度施行、经济可行和政治议题的问题时,不确定性随之而增,规划问题变得不可解。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在城市密度增长的同时实现15%的减碳效果,但是也会伴以空间的、制度的、经济的以及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因素。最后认为,规划问题的不可解来自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尺度不匹配,提出应以多尺度适应性策略来灵活应对系统不确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台北城市更新是一项由政府制定容积率(FAR)奖励办法,吸引民间开发商投入资本,整合私人地主意愿进行权利均衡分配的营建工程.面对大规模有待更新的老旧城区,这是一个节省政府财政资源的权宜做法,然而在此背景下,城市的更新逐渐演变成由开发商所主导的房地产事业.更新基地上为数众多的地主与开发商在利益的谈判上,彼此间逐渐失去信任,政府对于亟待更新的地区也缺乏有效的介入.以台北市基隆河妈祖水岸街区更新为例,阐述台北城市更新面临的典型难题,通过各方权利关系人参与式的设计过程,厘清各权利关系人的要求,最终结合城市设计手段,提出了多方共赢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序言: 20世纪城市规划史的历史遗产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城市“(eco-city)或“可持续城市“规划(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概念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热切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位于自然、城市和基础设施彼此相互混杂景观中的城市湿地的生态设计方法(?)相对于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湿地(?)洲仔湿地的恢复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典范。洲仔湿地邻近高雄高速铁路站,周围环绕不断发展中的高密度住宅群。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却具有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贯穿全区的生态流。为解决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冲突;野生生物生境和城市公园之间的冲突;自然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三个城市生态愿景,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同时也提出了在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中,设计可以作为生态介入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序言: 20世纪城市规划史的历史遗产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城市"(eco-city)或"可持续城市"规划(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概念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热切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分析生态系统论在城市系统的应用,并进一步介绍可操作的规划方法如生态工程、再生式设计以及工业生态学.以新加坡裕廊岛的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操作为例,介绍如何在这个以石化工业为基础的基地环境上,整合景观生态学与工业生态学两种方法一方面应用景观生态原则中的景观单元规划,如廊道或班块与生态踏脚石系统,将工业生产过程放置在实质环境脉络中另一方面利用工业生态学中产业单元之间的物质与能源流动的共生网络,来键结物质与能源流动中的回路缺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生态城市主义的理论命题及其设计涵意。当代城市可持续的论述应走出城市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形式与流动的关系来联系城市、自然与产业系统并创造共生关系。本文以新加坡、高雄、台南、台北、广州、厦门与南京的城市设计分析案例,推衍出生态城市主义的5种设计维度:包含了形式、物质、流动、尺度及时间。这5种维度涉及了空间形式的感觉经验、城市肌理及地景结构的物质表层、生态流动及其环境效应、跨尺度系统复杂性以及时间变迁管理与可持续进程等5方面的空间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9.
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言:20世纪城市规划史的历史遗产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城市"(eco-city)或"可持续城市"规划(sustainableurbanplanning)概念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热切讨论的方向。许多具有生态意涵的城市规划构想及案例,依据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原则,提出另一种城乡关系,交通运输原则、土地利用模式与都市空间形式。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崛起.正是面对当前全球人口城市化,以及全球环境议题逐渐转向城市环境的时势所提出的规划构想与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国内相当一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然仅有理论指导而缺少可操作的经验加以借鉴,势必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仅停留于“热炒概念”的层面,而难以收到预期成效。故我刊将陆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境外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探讨,以期为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受本刊之邀,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杨沛儒博士,特撰写了“生态城市设计专题”系列文章,已于今年2-3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本期继续发表该系列第二篇文章《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此外,台湾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所长曾梓峰教授亦结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案例,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观念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